為挖掘特色資源、探索發展路徑、促進校地聯動,7月5日至7日,南寧理工學院“紅壤壽鄉·青衿黔行”實踐隊走進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開展了一場融合文化探源、紅色研學與產業調研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為當地發展提供青年視角與協作思路。


圖為團隊成員出發巴馬瑤族自治縣前在南寧理工學院門口合影留念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7月5日,實踐隊首抵巴馬,喀斯特山峰與盤陽河勾勒出“長壽之鄉”的生態底色。在長壽博物館,隊員們從唐代“壽民”古籍拓片、現代百歲老人影像,到瑤族火麻紡織技藝、地質環境與健康關聯分析中,讀懂“長壽文化核心是人與自然、社群的和諧共生”,這既源于獨特自然條件,也離不開各民族“敬天惜物、鄰里互助”的傳統。

圖為團隊成員在博物館聽講解員講解巴馬的的發展歷史文化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隨后,實踐隊前往西山鄉革命歷史紀念館。作為右江革命根據地重要部分,這里的泛黃戰報、斑駁武器與革命故事,重現了鄧小平、韋拔群等領導武裝斗爭的歲月,讓隊員們在紅色記憶中感悟初心。
當日下午,實踐隊走進巴馬民族師范學校,圍繞“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座談。帶隊老師提出:“教育協作是雙向賦能,貴校在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教育中的經驗,對高校人才培養極具借鑒意義。”雙方期待深化校際合作。

圖為團隊帶隊老師及成員和巴馬民族師范學校領導合影留念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7月6日,實踐隊聚焦大健康產業。在甲篆鎮坡月村,隊員們看到依托百魔洞資源形成的旅居康養產業鏈,數十萬“候鳥人”在此晨練、參與民族活動或接受健康監測。當地企業探索的“生態+康養+文化”模式,如融合民族醫藥與現代理念的“長壽養生課程”,廣受認可。

圖為團隊成員在世紀養生園百魔洞合影留念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下午,實踐隊探訪賜福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這片“生態+養生”勝地嚴格遵循“開發服從保護”原則,電力驅動游船確保“船過無痕”。度假區通過“長壽美食節”“壯族歌圩”等活動,讓游客在休閑中感受文化魅力。
三天實踐中,隊員們收集了豐富一手資料,與當地博物館、學校、企業達成多項合作意向。巴馬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年參與為當地注入新活力,期待與高校深化合作,推動長壽文化、紅色資源與大健康產業升級。
實踐隊成員表示,將帶著成果繼續探索,為巴馬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在服務地方中書寫華章。
(通訊員:歐敏 指導老師:姚順良 申鈺漢 梁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