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推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月6日至7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學青鴿志愿服務隊一行深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聚居區的喜德縣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活動。
喜德縣地處四川省涼山彝族聚居區腹地,彝族人口占比達90.5%。其中,光明鎮彝欣社區共安置群眾1698戶,石門社區安置群眾381戶,是推廣普通話,加強文字教育的重點地區。實踐團隊來到光明鎮彝欣社區、石門社區,通過走訪調研、點位宣傳、趣味培訓、紅色課堂等方式開展普通話調研和推廣活動,以文化凝聚共識,以共識匯聚力量。
實地調研,走訪交流聚“真情”
活動前期,實踐團隊來到社區活動中心,深入街頭巷尾,走訪當地群眾,調研了解當地居民語言基礎與實際需求。團隊采用“問卷+走訪”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了解當地普通話使用情況、學習意愿和對普通話推廣活動的認識。分析得知,當地居民日常交流以彝語為主,青少年群體憑借學習場景優勢,普通話普及率相對較高;老年群眾能聽懂一些卻不能很好的使用和表達,除缺少系統性的學習外還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但對普通話的推廣,大家都表示贊成與支持。
同時,為進一步了解當地居民的普通話使用習慣、使用頻率、使用場景,團隊還深入農貿市場與田間地頭進行調研。在農貿市場,隊員們發現語言障礙直接影響商戶議價、交易等環節;在田間,農戶反映語言不通制約了農機操作、農資采購、技術學習等生產活動。調研期間,團隊及時召開線下會,結合居民提出的發音難點、學習需求等問題,不斷調整優化活動方案,讓內容更貼合當地實際。活動間隙,隊員們還前往參觀了彝族語言文字展覽館,通過展品直觀感受彝語特點與文化底蘊,為后續教學中兼顧民族文化、優化雙語指導積累了素材。
擺攤宣傳,緊扣民意促“同行”
活動期間,團隊成員在社區廣場搭設推普宣傳攤位。一方面向過往彝族同胞發放普通話宣傳手冊,結合日常交流、外出務工等生活場景,闡釋普通話在溝通協作中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團隊設計“跟音跟讀正發音”、“繞口令趣味挑戰”、“易錯字精準糾錯”、“經典短文朗誦”等互動游戲,吸引眾多大小朋友駐足體驗,在交流互動中宣傳推廣普通話。
筑夢領航,推普課堂沐“童心”
活動中期,實踐團隊在社區開展推普文化小課堂。團隊采用“學、引、用、繪”相結合的模式開啟了普通話特色課程的教學,寓教于樂、寓學于趣。面對面“學”發音基礎,肩并肩“用”語言表達手拉手“引”文化活水,心貼心“繪”偉大夢想。
隊員們通過趣味識字、詩歌朗誦、繞口令、擊鼓傳花等趣味活動,帶領孩子們認識讀音,掌握音韻的律調,從詞到句,從語調到發音,引導學生體驗普通話的形美韻美音美。“彝漢雙語識字擂臺”課上,孩子們舉著繪有“索瑪花”“高鐵”的卡片比拼發音。“四是四,十是十,學好普通話,山貨能賣十塊四”等繞口令,將平翹舌音難點轉化為歡樂記憶點,特色課堂回蕩著孩子們的歡笑聲。繪畫課上,孩子們用小手描繪著心中的家鄉并用普通話分享畫作,從“火把節的紅色火焰”延伸到“連通山外的銀色鐵路”,平仄頓挫的童聲、勾勒填涂的畫筆,表達著自己的夢想和對祖國的熱愛。一平一仄,流轉華夏音韻;一筆一畫,勾勒鄉土深情。實踐隊用一堂堂生動有趣的課讓“說好普通話,畫好中國夢”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語”黨同行,紅色教育踐“初心”
紅色主題課上,隊員生動講述了“彝海結盟”,彝族人民慷慨接待、竭力支援紅軍的歷史故事,昔日歃血為盟見證民族團結與真情,今日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情節撼動著孩子們的心靈。課堂接近尾聲,大家齊聲合唱:“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一字一句,落筆生花,一升一降,婉轉悠揚,伴隨著最樸實親切的旋律,孩子們用稚嫩而又富有激情的歌聲,譜寫著一顆顆滿懷赤忱與夢想的心。

活動后期,實踐隊針對當地留守婦女開展普通話職業應用技能培訓,為他們講解求職技巧、工作穿搭和禮儀。精心設計"模擬導游""電話溝通"等實用場景,讓學員大家在角色扮演中提升實戰能力。
十三天的實踐活動,在彝族群眾的擁護聲和彝族孩子的歡笑聲中落下帷幕。團隊以“調研-實踐-培訓”形成推普閉環,完成問卷1000余份,開展了3000余人次的語言服務。隊員們深入基層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躬耕實踐,以青春之行助力鄉村振興,為普通話推廣注入了新鮮血液。
一字一句普通話,一筆一劃方塊字。當推普實踐融入彝族聚居區的煙火日常,青年力量必將化作索瑪花旁的傳聲筒,在彝語與普通話的對話里,串聯起民族文化的根脈,成為彝鄉發展的同行者。讓我們共乘推普之舟,揚起文化自信的風帆,在助力民族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劈波斬浪、乘風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