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傳承進程中,“舞躍獅騰”團隊始終致力于探索激活古老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次下鄉活動中,我們將工作重心置于河源市源城區高埔崗街道的貓頭獅文化,嘗試以繪畫為媒介,傳遞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一、溯源:初識貓頭獅文化
在指導老師余暢、秦鈴、李永俊的帶領下,團隊前往高埔崗村史館,與貓頭獅的老一輩傳承人江建平先生進行了交流。步入館內,仿佛置身于貓頭獅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老傳承人正指導學徒準備表演,那些制作精良的貓頭獅道具,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沉淀。表演開始,鼓點與鑼镲交織,老傳承人佩戴貓頭獅進行表演,其靈動之姿使這一古老形象仿佛被重新喚醒;學徒們的演繹亦充滿青春活力,體現了他們對文化傳承的赤誠之心。此外,老傳承人還展示了與貓頭獅相關的武術技藝,剛勁有力的動作,彰顯了該文化背后深厚的底蘊。團隊成員對此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記錄,沉浸于這獨特的文化魅力之中。
圖為傳承人展示貓頭獅的基本技能 陳彤攝 二、探尋:洞悉傳承脈絡
表演結束后,在街道團委副書記鄒鑫的協調下,團隊成員與貓頭獅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交談中獲悉,貓頭獅第一代傳承人江亞月先生出生于1919年,且當前高埔崗的傳承人均源自萬綠湖水庫移民,他們在遷移過程中將貓頭獅文化帶到了此地,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背景。貓頭獅表演曾為當地特色,但受外出務工潮影響,學習者減少,傳承一度中斷了四十年。直至去年,老傳承人重新招募學徒,著手還原與制作新貓頭獅。然而,貓頭獅工藝復雜,傳承人也難以完整復刻其原貌。通過交流,團隊了解了學習流程、學徒現狀及村民對孩童學習貓頭獅的態度,認識到貓頭獅傳承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增強了團隊肩負的傳承使命感。

圖為團隊成員與傳承人進行交流 陳彤攝
三、靈感:捕捉創作契機
在與老傳承人及學徒的交流過程中,團隊不僅積累了關于貓頭獅的知識和歷史背景,也獲得了寶貴的創作靈感。團隊認識到,貓頭獅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或節日慶典活動,更承載著特定的精神與文化價值觀念。基于此認識,繪畫組成員確立了“以繪畫方式呈現貓頭獅真實面貌”的創作目標,計劃采用寫實手法描繪貓頭獅形象,并結合當地茶文化及《西游記》等經典元素進行創意設計,以期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與文化傳播效果。

圖為繪畫組成員討論過程 唐馨攝
四、實踐:嘗試與調整
為推動貓頭獅文化傳承,“舞躍獅騰”隊員陳柳媚、陳鈺娟、紀秀芬計劃通過繪畫進行宣傳,前往高埔崗街道勘察適合繪畫的白墻,并獲得了社區領導的支持。團隊構思將貓頭獅與茶文化、《西游記》元素融合進行原創設計,以寫實畫法呈現色彩鮮艷的造型,并搭配茶壺、茶杯等元素以凸顯當地茶文化特色。然而,在方案審核階段,社區領導基于整體規劃考量提出了不同意見。結合項目時間安排與社區反饋,團隊決定暫時調整此宣傳方案。

圖為成員踩點繪畫點的過程 駱小惠攝
五、調整:明信片宣傳的實踐
團隊迅速調整策略,決定制作明信片,并在“茶獅·Cool玩游園會”活動期間,通過兌獎環節對參與者進行逐一訪談,共收集到89份有效問卷(受訪者年齡分布:4-10歲57位,11-20歲24位,21-40歲4位,40-80歲4位)。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孩子不認識明信片上的貓頭獅角色;在圖案偏好上,新貓頭獅以65.17%的得票率領先,其中“新獅更可愛”的觀點得到了66.29%的支持;僅有41.57%的參與者表示曾觀看過貓頭獅表演。這些數據揭示了當前貓頭獅文化認知存在明顯斷層,也為當前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團隊意識到,單純的調查與展示尚不足以有效傳播文化。因此,將精心設計的明信片作為游園會兌獎禮品贈予兒童,旨在通過這一方式,結合靜態展示與動態參與,使民眾更直觀地了解貓頭獅文化的趣味性、獨特性及其蘊含的文化魅力。

圖為游園會當天對小孩進行訪談 唐馨攝
貓頭獅文化的傳承之路充滿挑戰,“舞躍獅騰”團隊將繼續秉持對這份文化遺產的尊重與熱愛,探索更多創新方式,以期讓更多人認識并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財富,使高埔崗貓頭獅的故事得以延續與弘揚。

圖為團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