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盛夏·相遇夏鎮"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深入微山夏鎮,以"分層教學+多元形式"的創新模式開展普通話推廣活動,獲當地群眾廣泛好評。夏鎮全體村民近日向學院寄送表揚信,高度評價服務隊"用專業素養搭建城鄉文化橋梁,以青春擔當助力鄉村振興"。
分層定制:破解不同群體語言障礙
服務隊針對留守兒童、中老年群體、鄉村個體戶等三類人群,設計差異化推普方案:
兒童群體:開發"語言魔法盒"教具,通過情景卡牌、方言對照圖譜等工具,將"小貓買蘋果"等生活場景轉化為互動游戲,7歲兒童朵朵在卡牌游戲中主動練習對話;
中老年群體:制作農活術語手冊,將"薅草(拔草)""棒子(玉米)"等20組方言詞匯可視化,55歲村民張阿姨指著對照圖笑道:"原來城里娃叫玉米為'棒子',我也學學新說法!"
個體戶群體:開設"商務情景劇場",模擬"菜市場砍價""社區辦事"等場景,45歲的個體戶王師傅通過角色扮演,普通話溝通能力顯著提升。
多元形式:讓規范用語"活"在鄉村場景
活動采用"入戶調研+集中培訓+文化匯演"三維模式:
入戶調研:隊員深入25戶家庭,記錄"夏鎮話"與普通話的對應表達,形成《夏鎮方言詞匯庫》;
集中培訓:設置"每日發音小課堂",通過改編兒歌《小白兔》強化平翹舌音,8歲男孩從堅持"夏鎮話才舒服"到主動教奶奶讀卡牌;
文化匯演:舉辦"普通話家庭挑戰賽",30組家庭參與"信件地址拼讀""古詩新唱"等比賽,90%兒童可獨立完成復雜語言任務。
雙向賦能:城鄉文化互鑒共榮
夏鎮街道辦事處在表揚信中指出,活動"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打通了規范表達的'最后一公里'"。村民普遍反饋,普通話學習不僅提升了溝通能力,更成為展示夏鎮文化的窗口。服務隊成員也通過實踐深化了對國情民情的理解,隊員馬倩雯表示:"當看到孩子們舉著'語言探險家'勛章教父母說普通話時,我們真正理解了語言振興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持續深耕:線上平臺延續語言火種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普音盛夏"服務隊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構建"線下實踐+線上賦能"的長效機制:
9月上線"夏鎮普通話微課堂",推送方言對照、發音技巧等短視頻;
計劃2026年開展"城鄉語言文化節",通過普通話演講比賽、方言故事會等活動,持續推動語言資源保護與開發。

正如村民陳先生在信中所言:"這些大學生不僅教我們說普通話,更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化走出去的希望。"這場跨越城鄉的語言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