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星火傳承實踐團奔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研學之旅。實踐團成員們通過沉浸式體驗——重走紅軍路、共做農家飯、探訪革命舊址,在革命紅土地觸摸歷史脈動,感悟信仰力量,見證老區蝶變,于行走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偉力。
革命舊址的“精神解碼” 光影間讀懂信仰力量清晨,團隊成員們步入八角樓革命舊址。陋室之中,一盞煤油燈靜臥書桌,其八角窗格透出的微光,仿佛穿越時空。講解員深情講述:“正是在這豆大燈光下,毛澤東同志揮筆寫下光輝著作,驅散了‘紅旗能打多久’的迷茫。”成員們凝神屏息,俯身細觀燈芯的微痕,輕撫書桌的歲月印記,仿佛目睹了那個在長夜中為民族尋路的偉岸身影。光影流轉間,信仰的力量在此解碼,直抵人心。
紅軍路上的“時空對話” 腳步丈量初心厚度告別八角樓,團隊成員們踏上了“重走紅軍路”的征程。蜿蜒山徑,青石板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如鑒,復刻著紅軍將士的足跡。“腳下的每一步,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成員孫星宇放慢腳步,指尖滑過路旁粗礪的巖石,“閉上眼,仿佛能聽見草鞋踏過泥濘、肩扛鋼槍行軍的鏗鏘足音。”崎嶇山路,丈量著的是先輩的艱辛,更是當代青年對初心的體悟。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紅軍小路上行走。孫星宇 供圖
農家灶前的“魚水情深” 煙火氣里看老區新貌“快嘗嘗這煙筍,自家后山采的!”馬源村村民謝爺爺熱情地將成員們迎進灶屋。柴火灶前,大家分工協作:洗切烹炒,添柴續火。炊煙裊裊中,一桌飽含情誼的農家菜飄香出爐。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灶前做飯。孫星宇 供圖
餐后,團隊成員王藝潔與謝爺爺拉起家常,聊起變遷。老照片與新景象對比鮮明:土坯房已成黛瓦民宿,泥濘路化作光伏路燈下的坦途,荒山披上了茶果林的綠裝。“‘軍民魚水情’不是口號,”謝爺爺動情地說,“是咱和客人們一起做飯、聊天的熱乎勁兒,是日子越過越好,心里頭念著黨的那份恩情。”灶火旁的溫情,映照著老區新貌,更訴說著黨民同心的永恒真諦。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采訪退伍軍人謝爺爺。孫星宇 供圖
此次“行走+體驗+感悟”的沉浸式研學,讓厚重的紅色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可敬。從八角樓穿透迷霧的燈光,到紅軍路上浸透汗水的青石;從農家灶臺升騰的煙火,到村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每一處細節都在無聲講述著信仰的堅守、奮斗的足跡與時代的巨變。團隊成員們深切感受到,井岡山的星火,不僅照亮了革命征程,也必將點燃新時代鐵路青年的奮斗激情。他們紛紛表示,將把這份在紅土地上汲取的“星火”力量,融入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熾熱的初心,熔鑄新時代的“鐵路魂”,讓青春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軌道上飛馳向前。

圖為團隊成員在革命舊址前合照。孫星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