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高原的蒼茫大地上,一項跨越千年的非遺技藝正以創新姿態喚醒民族記憶,以鼓為魂、以忠勇為脈,將歷史烽煙化為當代強音,為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提供了生動范本。為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路徑,2025年7月,西安外國語大學楓火暑期實踐團近日走訪省級非遺項目“楊家將戰鼓”傳承主體——神木市文投集團藝術團,與團長展開對話,探尋并解讀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傳承密碼。
神木,古稱麟州,是北宋名將楊家將的故里。作為楊家將故里,神木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忠勇精神。北宋時期,楊業父子在此練兵御敵,戰鼓既是軍令載體,更是士氣象征。如今,這項凝聚戲曲、舞蹈、武術、秧歌等多元藝術的傳統技藝,經過創造性轉化,形成氣勢磅礴的現代戰鼓表演體系。為備戰2025全國秧歌展演,神木市以國家級非遺“陜北秧歌”為載體,打造楊家將戰鼓文化精品。該項目不僅還原了"七郎八虎闖幽州"等歷史場景,更通過現代音樂編排與舞臺設計,讓忠勇精神跨越時空,與當代觀眾產生深度共鳴。
圖為神木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與實踐團成員 陳靜涵 供圖
在訪談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戰鼓藝術的傳承正面臨著守正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年輕演員需經過至少兩年的系統訓練方能掌握戰鼓精髓。”然而,精準的節奏把控僅是基礎,如何將楊家槍法的凌厲招式轉化為富有張力的鼓點語言,如何在保留傳統曲牌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審美元素,成為擺在傳承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這支平均年齡僅25歲的年輕團隊,正通過短視頻平臺、沉浸式演出等創新傳播方式,成功吸引大批新鮮血脈主動加入非遺傳承的行列。
圖為神木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與實踐團成員 陳靜涵 供圖
在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上,團隊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創造力。音樂編排方面,現代打擊樂的巧妙融入為傳統鼓樂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服裝設計則匠心獨運,既保留了宋代鎧甲的厚重歷史感,又創新性地結合戲曲元素,極大提升了舞臺表現力。依托神木作為“楊家將故里”這一獨特的文化IP,戰鼓表演已發展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一張閃亮名片。
戰鼓藝術的魅力正以其獨特方式影響不同年齡群體。對于老年人而言,戰鼓演練已成為一種兼具文化內涵與健身效益的“文化運動”。規律的肢體協調訓練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集體排練也有效緩解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孤單感,建立全新的社交網絡,帶領老人們緊跟社會步伐。
在青少年教育領域,楊家將戰鼓可以通過系統化、階段性的培養,實現從文化傳承到人格塑造的價值,創新構建“普及—深化—傳承”的培養體系,使戰鼓藝術深度融入青少年成長全過程。這樣不僅破解了非遺傳承斷層難題,更讓千年戰鼓成為滋養青少年精神成長的活態教材。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傳承行列,楊家將戰鼓正以昂揚的姿態,在新時代奏響文化傳承的青春樂章。
圖為神木文投集團藝術團團長與實踐團成員 陳靜涵 供圖
傳統文化的永恒生命力,在于用當代語言講述古老故事的藝術創新。鏗鏘有力的鼓點一次次響徹,傳承千年的忠勇精神正以嶄新的藝術形態,譜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華章。從麟州故土到非遺新生,千年戰鼓穿越時光的塵埃,在鏗鏘的節奏中喚醒沉睡的忠勇血脈,讓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