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長壽文化內涵、傳承紅色革命基因、探尋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律,7月5日至7日,南寧理工學院“紅壤壽鄉·青衿黔行”實踐隊赴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在文化、紅色教育、校地協作及產業發展等領域深度探索。
7月5日中午,實踐隊抵達巴馬后,首站走進長壽博物館。通過文物陳列與圖文展板,隊員們系統了解長壽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深刻感受到“長壽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其已從個體經驗升華為區域發展的精神內核。
圖為團隊成員在長壽博物館探索關于巴馬人民長壽的奧秘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隨后,實踐隊前往西山鄉革命歷史紀念館。作為右江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有著“廣西的小延安”之稱。泛黃的照片、銹跡斑斑的武器,以及響應百色起義、群眾堅持游擊戰爭、瑤族同胞支援紅軍等故事,生動再現了巴馬人民“不怕犧牲、團結奮斗”的革命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在西山革命紀念館聽講解員講解巴馬文化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當日下午,實踐隊走進巴馬民族師范學校,參觀校史館與麒麟山文學館,并圍繞“校校協作、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座談。該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校訓彰顯深耕民族教育的初心。隊員們提出,可通過聯合征文、采風等活動,加深青年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為教育協作注入人文溫度。

圖為團隊成員在河池市巴馬民族師范學校門前合影留念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7月6日清晨,實踐隊聚焦旅居康養產業,前往甲篆鎮坡月村。作為大健康產業核心區,這里依托百魔洞資源形成特色旅居經濟。隊員們走訪百魔洞養生旅居地與世紀養生園,考察康養設施、特色服務及“候鳥人”文化社群,了解到產業正從“單一住宿”向“全鏈條健康管理”轉型,但面臨專業人才短缺、服務標準化不足等挑戰。

圖為團隊成員及帶隊老師在世紀養生園合影留 通訊員 張明巧 攝
當日下午,實踐隊調研賜福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探尋“文旅+康養”融合路徑。度假區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為原則,劃分生態保育、文化體驗、康養度假等板塊,保留原始風貌的同時,融入長壽養生、民族節慶等內容,成為文旅融合示范窗口。
三天實踐中,隊員們記錄了長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回響,梳理了大健康產業的經驗與挑戰,形成多項有價值的調研成果,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書寫了青年擔當。
(通訊員:歐敏 指導老師:姚順良 申鈺漢 梁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