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強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隨著鄉村文旅的飛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鄉土自然成為人們放飛精神的理想凈土,在精神富足需求導向下,如何立足農耕本色,依托新媒體進行年輕化表達,讓文旅保持“留量”成為值得關注的話題。
懷著這樣的疑問,6月28日至7月4日,湘潭大學“新蓮心”實踐團走進瀏陽市小河鄉,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旨在探討多元視角下的鄉村文旅宣傳路徑,制作文旅類輕綜藝視頻,打造一場助力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村游計劃”。
圖為實踐團合照
活動開展前,實踐團進行了大量信息搜集工作,了解小河鄉基本情況。有著“世外原鄉·畫里小河”美譽的瀏陽市小河鄉,擁有木活字印刷體驗館、千年羅漢松公園等自然、歷史文化資源。2021年小河鄉魚鱗壩、疊水壩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同年成功引進全國首檔沉浸式鄉村振興綜藝節目《云上的小店》。小河鄉因“流量”破圈,但在后續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缺乏有影響力的新IP,對游客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游客減少等問題。
圖為小河鄉風光
“有流量沒‘留’量一直是我們最大的痛點。”“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也做出了許多嘗試,找‘外援’,也自己帶頭干,但效果始終有限。”“我們希望你們能夠從年輕人的視角帶領大家領略小河鄉的魅力,進行創新性宣傳,吸引更多感興趣的游客。”在和小河鄉干部交流過程中,小河鄉發展中的“留量”難題被多次提及。
為了深度挖掘小河鄉文旅發展潛力,尋找新的宣傳切入角度,七天時間里,實踐團走訪風雨廊橋、魚鱗壩、疊水壩、千年羅漢松公園、星河天文臺、烏石空間等標志性景點,進行實地調研和取景拍攝;拜訪“益興堂”第五代傳承人吳漢涌,了解木活字印刷術歷史、傳承與發展,采訪烏石村當代藝術館藝術家彭加軍、鄒金香,探尋烏石村藝術賦能鄉村發展背后的奧秘;沉浸式體驗黑山羊養殖、煙草種植等特色產業,了解當地產業結構。
圖為實踐團走訪小河鄉景點
實踐團充分發揮青年創意,以輕綜藝、電影感等新型視聽語言展現鄉村風貌,突破傳統敘事風格,借助新媒體矩陣挖掘“村游”文旅新路徑,推出一列視頻vlog、圖文plog作品,打造“一起來撒野”等專屬詞條。《撒野小河鄉》用輕松的vlog形式帶領觀眾沿小溪河云打卡小河鄉景點;《千年文韻,木字“瀏”香》以沉浸式視頻形式記錄非遺魅力;《小河印象》系列Plog展示實踐過程中的趣味瞬間。
圖為拍攝現場
這些作品在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等多平臺同步推送,作品播放量超過30000次,其中部分內容被紅網、新湖南等媒體轉載,產生良好傳播效果。
“我在云上,為你歌唱,金絲皇菊,百里飄香。”在小河鄉的一周時間里,“新蓮心”隊員曾無數次聽到過這首《云上的小河》——從小河鄉干部的手機里,從超市廣播里,最后從實踐團成員無意識地哼唱里。短暫的三下鄉活動已經結束,但實踐團的行動沒有停止。后續,實踐團還將陸續推出三期視頻,用更有綜藝感的方式向更多人推介小河鄉,展示小河鄉風光。《云上的小河》的動人旋律,將隨著青年學子的鏡頭與創意,飄向更廣闊的“云”端,邀請更多人走進這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