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邊界的瀏陽市小河鄉烏石村,正以藝術為筆,繪就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的畫卷。從最初引入農民畫室,到2017年啟動“三年規劃”錨定藝術特色村發展,烏石村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民畫、創意畫、經典油畫,特別是特色石頭畫及文創產品為核心的“文化振興”之路。
轉型:從流水線到創意驅動
發展初期,烏石村的國畫產業曾嘗試分步流水作業,但產品質量提升遭遇瓶頸。2019年,基于現實與市場研判,村子果斷將重心轉向創意畫、石頭畫及文創開發。為探索藝術與文旅融合新模式,村集體與上級政府積極招才引智,遠赴深圳大芬村招商引資。2020年,藝術家龍景創、陳琪、王集林、彭加軍、鄒金香夫婦等藝術家受邀前來,為當地藝術產業提供關鍵技術指導和建立深厚的合作關系。
煥新:廢棄空間變身藝術殿堂
同步推進的,是藝術空間的打造。廢棄烤煙房被活化改造為“烏石當代藝術館”,閑置校舍則變身為創作室與藝術家公寓。藝術館內,一樓陳列著聾啞孩子們充滿生命力的石頭畫作,白墻上則展示著本地農民畫家的作品,生動詮釋著烏石的藝術之美。得益于鄒金香專業的策展能力,藝術館的展示水準與游客體驗顯著提升。
創作:本土靈感迸發藝術火花
烏石村得天獨厚的寧靜環境與生態資源,為合作藝術家們提供了豐沛靈感。他們巧妙融合本土特色與自然素材:木屑拼貼涂彩、土塊組合成趣、沙土粘合海灘、紙巾折疊花朵,甚至用瀏陽鞭炮廢棄物拼湊出絢爛“煙花”……村民畫家則以石頭為畫布創作“石頭畫”,更在農舍外墻上揮毫潑墨,將整個村莊打造成一個沉浸式的“畫中村”。
破局:激發村民參與的內生動力
藝術產業扎根鄉村,首要挑戰是轉變村民觀念。起初,大多數村民對藝術創作陌生,對繪畫創收缺乏信心,參與意愿不強。為此,烏石村推出鄉村藝術發展補助計劃:為參與村民提供三個月資金支持以降低門檻,并建立開放的作品售賣平臺。村民通過創作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積極性被有效調動。
育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深知人才是產業命脈,烏石村著力拓展藝術賦能的文化教育內涵。彭加軍、鄒金香夫婦以極低學費甚至免費提供畫材,悉心指導有繪畫興趣的孩童,激發其潛能。依托獨特藝術氛圍與“畫中村”景觀,烏石村已成為熱門研學寫生基地,頻繁接待各地高校美術團隊,提供寫生指導與保障,讓學子們在沉浸體驗中感受藝術、汲取靈感。
引智:開放平臺匯聚八方英才
在培育本土人才的同時,烏石村持續推進藝術家引進。村支書賴平強調:“發展需立足長遠。”村子為前來寫生的藝術家開設工作室,提供免費食宿;藝術家通過烏石平臺銷售作品,獲得分成。這種開放包容的模式促成了長期合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化藝術產業體系,推動烏石藝術品牌在全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藝術創作與農文旅“立足烏石,跳出烏石”的協同發展。
執自然之筆,繪山水入畫。烏石村以特色藝術產業為引擎,成功打響“藝術畫村”品牌,走出一條生態、藝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