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9 日訊(通訊員伍映蕓、倪琬青)7 月 18 日,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 “侯鳥計劃” 實踐團踏上非遺文化探尋之旅,走進四川省宜賓市真武社區宜賓面塑非遺傳承人賴維君的工作室,深入了解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在揉捏搓按間觸摸傳統技藝的溫度,于古今對話中探尋非遺傳承的密碼。
一、初見:一工作室藏萬象,方寸之間有乾坤
推開賴老師工作室的木門,一股溫潤的面香便裹挾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陳列架上,三國武將的鎧甲鱗次櫛比,川劇臉譜的油彩濃淡相宜,茶館百態的人物栩栩如生 —— 這些以面粉、糯米面等為原料的面塑作品,大者盈尺,小不盈寸,實心作品肌理分明,空心造型輕巧靈動,將 "寫實基礎上的藝術夸張" 展現得淋漓盡致。賴老師介紹 “指套面塑” 時,工作室的陽光透過窗欞,在他染滿彩泥的手指間跳躍。

團隊成員聽賴維君老師講解宜賓面塑
二、溯源:三代匠心守文脈,百年技藝續薪火
賴維君老師學習面塑已有二十年。起初,他每天上午上班,下午去老師家中習藝,后來因工作繁忙,便下班后晚上去學習。他曾每天從老城區辦公室騎自行車到江北李烈光老師家學藝,學完再騎車回南岸的家,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賴老師,您當時會覺得枯燥嗎?" 實踐團成員伍同學忍不住追問。賴維君聞言笑了,指腹摩挲著自己的作品:"剛開始確實急,總想著捏復雜造型。但是師父每天讓我捏幾十個一樣的小兔子,到現在能夠在兩分鐘之內盲捏出兔子,才明白 —— 面塑的功夫不在花哨,而在扎實。就如師父說的:‘面團要醒透,人心要沉靜。’"
三、深耕:踏遍五洲傳技藝,熒屏內外展風華
賴維君老師細數著足跡:2013 至 2019 年間,他的面塑作品在國內各地、舊金山、悉尼和東京展出,他帶著宜賓面塑走過多個國家和地區,行李箱里永遠裝著特制的防干面泥和便攜塑形工具,向各國各地青年、領袖推介宜賓面塑,讓這門技藝走出國門,被更多人知曉。
這份堅守讓宜賓面塑頻頻亮相國家級平臺:他為 2023 年央視秋晚制作哪吒、茶客、熊貓等形象,并現場教演員制作面塑。每次在鏡頭前,都想講清楚:“這不是簡單的捏泥巴,而是用面團書寫的文化史詩。”

團隊成員學習面塑制作過程
四、悟道:守正創新融古今,千人千面有真魂
在實踐團成員體驗環節,賴維君老師教成員們怎么制作熊貓。"賴老師,做的跟您不一樣怎么辦?" 全同學問道。賴維君老師拿起兩件《李逵》作品,一件獠牙外露,一件則憨態可掬,"你看,這是兩個作品,神態不同但技法一致 —— 這就是常說的‘守住 DNA,放開想象力’。" 全同學嘗試制作的熊貓,本想做成圓滾滾的卡通形象,在賴維君老師指導下調整了耳朵比例,既保留了萌態又不失寫實根基。"原來傳統不是枷鎖,是讓創新更有底氣的根基。" 全同學捧著自己的作品感慨道。

團隊成員與賴維君老師合影
五、同行:青春力量添新翼,校企共筑傳承路
實踐團成員被賴維君老師對宜賓面塑的執著堅守深深打動,也意識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與使命。團隊計劃以此次實踐為起點,發揮大學生力量,助力宜賓面塑傳承。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短視頻、推文,講述賴老師的面塑故事、宜賓面塑技藝特色與文化內涵,擴大宜賓面塑的知曉度;另一方面,探索與大學合作構建平臺,開展文創設計,將面塑元素融入現代文創產品,讓傳統技藝與當下生活接軌,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相信在賴維君這樣的非遺傳承人堅守,以及青年學子積極參與下,宜賓面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光彩,續寫傳承新篇。” 實踐團成員滿懷期待地表示。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讓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實踐團成員深度觸摸宜賓面塑非遺溫度,也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活力,在探尋與交流中,架起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橋梁,讓宜賓面塑的未來充滿更多可能。
成員們捧著自己制作的熊貓面塑仿佛一份沉甸甸的囑托:讓青春力量與非遺匠心相遇,讓傳統技藝在時代浪潮中永遠鮮活。
撰文 | 伍映蕓
圖片 | 王蓉
一審 | 倪琬青
二審 | 何佳霖
三審 | 魏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