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探非遺:千年技藝煥新顏,青春賦能傳匠心
7月6日至9日,合肥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匠心守脈拾遺煥新”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壽縣深入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淮南漢唐紫金石博物館及八公山豆腐主題文化園等多地開展“傳統食品工藝現代化創新與價值提升”專題調研。通過“訪、學、研、創”四位一體的實踐模式,食品學子運用專業視角,為多項千年非遺技藝注入蓬勃的科技創新活力。
舌尖上的非遺:大救駕的守正創新
7月6日,在省級非遺傳承人朱慶國的工坊里,隊員們聆聽“大救駕”的傳奇故事。當朱師傅講述趙匡胤因這款點心恢復元氣的典故時,歷史仿佛在面團與豬油的香氣中蘇醒。每道工序都承載著千年的智慧,團隊成員感嘆,“這不僅是美食,更是流動的文化基因。”
訪談環節朱師傅分享“功能性改良方案”:采用氣調包裝技術,以氮氣保鮮替代防腐劑,使保質期延長;同時添加提取的植物鈣,使每100g糕點含鈣量增加。”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讓老味道煥發新生命。
在體驗環節,看似簡單的包酥工藝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匠心分量。“面皮必須厚薄均勻,誤差不能超過一克。”這精準要求不僅是“三分在技,七分在心”的完美詮釋,更是標準化生產與質控的雛形,是傳統技藝與現代食品工業理念的契合點。

圖為團隊成員親身實踐糕點制作工藝 李慶昊攝
石上春秋:紫金硯的古今對話
7月7日上午,團隊來到紫金硯馮長文大師工作室。雖然紫金硯本身并非食品,但其承載的匠心精神,文化內涵與創新路徑為食品學子帶來深刻啟發。馮師傅現場演示了“相石—設計—雕刻—打磨”的全流程,其行云流水的刀法令隊員們嘆為觀止。并且馮師傅“每一刀都要順應石紋”的技藝,類比于食品加工中尊重原料特性的重要性。

圖為馮師傅現場講解紫金硯文化 李慶昊攝
7月7日下午,團隊成員到達淮南漢唐紫金石博物館,應偉館長帶領隊員們穿越時空長廊。從漢唐的質樸到明清的精巧,一方方硯臺訴說著“質堅而潤,色紫而雅”的千年風雅。深度訪談環節,應館長提出的“將古城墻刻在紫金石上,結合淮南典故,把地域文化烙印在硯臺之中。”的創新思路,啟發隊員們思考如何將地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食品設計來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

圖為應館長介紹紫金石歷史 李慶昊攝影

圖為隊員與應館長進行深度訪談 李慶昊攝影
尋味淮南:從牛肉湯到豆腐宴的飲食哲學
7月8日,實踐團專程探訪了淮南牛肉湯文化展覽館,學習“一湯千味”的熬制秘訣。并且隨后拜訪宋記淮南牛肉湯非遺示范店,感受“燙”的極致美學。傳承人現場演示選用淮北牛骨、配以10余種香料的古法工藝,隊員們驚嘆于“湯清、肉爛、味厚”的技術標準。
7月9日上午,在八公山豆腐主題文化園,團隊系統調研了豆腐制作技藝這一國家級非遺。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煉丹偶得豆腐的傳說,到浸泡、磨漿、濾漿、煮漿、點鹵等一系列傳統工藝步驟,再到現代機械輔助研磨的應用,隊員們見證了豆腐文化跨越千年的傳承與演變。
7月9日下午,實踐團走進淮南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傳承人胡志東的作坊,在氤氳著濃郁豆香的作坊里,胡志東師傅如數家珍般向學子們揭示八公山豆腐口感卓絕的奧秘。對于豆腐制作技藝的傳承,胡師傅認為,堅持古法核心是八公山豆腐獨特風味的關鍵所在。同時合理引入現代設備提高基礎效率,并積極探索工藝細節的革新,則是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活力,達成可持續發展。

圖為隊員參觀淮南牛肉湯文化展覽館 李慶昊攝影


圖為隊員參觀豆腐主題文化園 嚴雪菲攝影
青年實踐:于傳承中激發創新活力
此次調研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傳統技藝的傳承絕非簡單的復刻與守成,而是在敬畏基礎上的大膽革新。作為食品學子,大救駕糕點的酥香、八公山豆腐的細膩和淮南牛肉湯的醇厚,不僅是味蕾的技藝,更是一方水土生物化學與人文智慧的結晶。團隊成員表示,應當以創新思維為炬,尊重本源的基礎上,用科技創新點燃非遺傳承,賦予這些技藝更豐富的時代內涵,讓它們不僅留存于歷史,更在食品安全、健康營養、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煥發新生,使其真正“活”起來,成為流動的文化血脈,而非凝固的過往符號。這不僅是守護文化根脈,而是以食品科技之力,架通千年智慧與現代生活橋梁,讓非遺在創新中永葆生機。
文/嚴雪菲、汪子墨 圖/實踐團 審核/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