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青海博物珍萃,傳校史文化薪火
在祖國廣袤的西部大地,青海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漫長的歷史積淀,孕育出底蘊深厚、風格鮮明的地域文化。2025年7月15日,曲阜師范大學“薪火傳校史”實踐隊奔赴青海西寧,踏入青海省博物館,開啟一場觸摸歷史紋理、感悟文化傳承的實踐之行,期望在青海文化的滋養中,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揚校史精神的火種,在隊員心中扎根生長。
賞彩陶古韻風姿,觸摸文明脈絡
青海省博物館中,彩陶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實踐隊員們踏入彩陶展廳,仿佛踏入了遠古先民的生活世界。一件件彩陶,造型古樸而不失精巧,紋飾多樣且寓意深遠。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那流暢絢麗的漩渦紋、水波紋,如同將遠古河流的靈動與韻律,永久凝固在陶土之上,見證著先民對自然的觀察與藝術化表達;齊家文化的彩陶,紋飾相對簡潔卻透著質樸厚重,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與審美取向的轉變。
透過這些彩陶,隊員們探尋到青海地區遠古文明的發展軌跡。從陶器的制作工藝進步,能看到先民們從生存到追求生活品質與精神表達的跨越;從紋飾題材變化,可推測當時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與社會協作模式。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部部用陶土書寫的無字史書,讓隊員們觸摸到青海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溫熱脈絡,深刻認識到這片土地上早期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
觀青銅器厚重遺珍,感悟歷史溫度
博物館里的青銅器展區,同樣讓實踐隊員們沉醉。青海地區出土的青銅器,既有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的部分,又帶著鮮明的本土特色。那些造型各異的青銅兵器,見證著古代青海地區不同部落、族群間的交流與碰撞,其精湛的鑄造工藝,展現出當時金屬冶煉技術的高度;青銅禮器雖數量不算繁多,卻在細節處彰顯著禮儀文化的影子,反映出中原禮樂精神對青海局部地區的滲透與融合。
隊員們在這些青銅器前駐足良久,透過斑駁銅銹,想象著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經歷的烽火硝煙、祭祀盛典。它們是青海地區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讓隊員們感悟到歷史的厚重溫度,明白青海文化始終在多元交流中不斷發展,既堅守本土特色,又敞開懷抱接納外來養分。
品民族文化交融,傳承多元薪火
除彩陶與青銅器,青海省博物館里豐富的民族文化展品,更是展現出青海作為多民族聚居地的獨特魅力。從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到工藝精湛的民族器物,從風格各異的宗教文物,到融合多元特色的生活器具,每一件都訴說著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互鑒的故事。
實踐隊員們穿梭于這些展品間,感受著藏、回、土、撒拉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織、共同發展的歷程。民族服飾上的圖案,有對自然的崇拜,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教器物承載著信徒的虔誠,也見證著不同宗教和諧共存的畫面。這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青海文化的魅力源于多元融合,而傳承這份文化,就是要傳承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攜手共進的精神。
此次青海省博物館之行,“薪火傳校史”實踐隊收獲滿滿。隊員們不僅深入了解青海歷史文化,更從彩陶、青銅器及民族文化展品中,感悟到文化傳承的力量。這些文化瑰寶,是青海的,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在今后,實踐隊員們將帶著這份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一方面繼續深挖校史中蘊含的文化傳承基因,曲阜師范大學數十載風雨兼程,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校訓,培育出的文脈傳承與青海文化中先民們對文明的執著探尋相呼應,皆為對知識與精神的永恒追求;另一方面積極傳播青海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薪火傳校史”的實踐意義不斷拓展,讓文化傳承的火種,在更多人心中燃起熾熱火焰,助力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光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添磚加瓦,讓青海文化與中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傳得更遠、更久 。
圖為舞蹈紋彩陶盆 韓玉玲供圖
圖為鸞鳳銅熏爐蓋 韓玉玲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銅鎏金觀音造像 韓玉玲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