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基·志”支教團10名隊員入駐南麻街道辦事處埠下村村委會和劉家溝村委會開啟鄉村中小學生“點對點”支教幫扶。

實踐團前期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分組,在支教期間進行點對點幫扶。為了方便后續支教工作、科研科普和資助政策講解等工作的開展,支教團成員積極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溝通,以學生現有問題為切入點,針對每個學生建立學情分析檔案,每名學生責任到支教團具體成員,力求實現“全方位”式支教體系,針對不同學生實現“全周期”跟蹤與反饋。

期間,沂源縣委副書記裴娜蒞臨埠下村黨群服務中心參觀支教現場聽取實踐團支教活動開展情況的匯報并做指導。她提出要根據服務對象的特點,充分利用好實踐團帶來的先進的教學設備,創新教學方法,打造一個獨特、新穎的教育教學環境,實現“高校 — 鄉村學校” 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開展一場跨越地域的精神對話與教育革新,讓學生們體驗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

課余時間,為避免單一知識點講解的枯燥乏味,支教團依托山東理工大學工科優勢構建的 “高校科技資源 — 鄉村學生成長” 雙向賦能場景,將其在大學科研社團中研發的四足仿生機器人給學生們展示,引導學生們探尋科學的奧秘,激發其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和學習的動力。實現一場科技理性與鄉土情感的融合實驗。
課余時間,為避免單一知識點講解的枯燥乏味,支教團依托山東理工大學工科優勢構建的 “高校科技資源 — 鄉村學生成長” 雙向賦能場景,將其在大學科研社團中研發的四足仿生機器人給學生們展示,引導學生們探尋科學的奧秘,激發其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和學習的動力。實現一場科技理性與鄉土情感的融合實驗。

此次支教過程中,支教團成員將始終秉承“公益支教為核心,鄉村振興為本源”的支教理念,根據每位幫扶對象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地開展知識點梳理和學習方法的融會貫通,建立學生檔案對每名幫扶對象開展全周期跟蹤與實時反饋,實現教育全鏈條全方位式服務。

一天的支教和科普調研工作,讓支教團成員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深化了此次實踐活動的責任意識,明確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意義,爭做新時代有理想、能吃苦、肯奮斗、敢擔當的有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