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師生以地質足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學思踐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安大學資源學院“石榴籽・民和心”實踐隊于7月12日至17日在指導老師張鳳的帶領下赴青海民和縣開展實踐活動,實踐隊深入民族地區,立足專業特色,以多元活動為紐帶,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使命。
實踐隊啟程合影
黨政領航煥村貌 實踐傳情暖民心
實踐隊深入金田草灘新村開展調研,聚焦災后重建與民族團結。入戶訪談期間,土族、回族等各族群眾紛紛點贊黨的惠民政策,細數住房改善、產業增收等生活新變化。隊員們通過心理疏導溫暖受災老人,用防災宣講筑牢安全防線。在"童繪中國夢"活動中,孩子們用畫筆描繪美好未來,實踐隊員悉心引導解惑。村委會主任王正才表示,當地依托傳統"納頓節"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黨和政府關懷下,村莊實現人居環境改善與群眾精神面貌提升的雙重煥新。
實踐隊入戶訪談
實踐隊開展老人心理輔導
實踐隊開展“童繪中國夢”活動
科普織就安全網 彩繪繪出團結花
在"科普筑防線,彩繪聚民心"主題活動中,實踐隊創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通過3D動畫演示和情景模擬演練,將科學避險知識轉化為各族群眾守護家園的實際能力。同步舉辦的"大地密碼"民族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土族盤繡、藏族礦彩等非遺技藝與地質巖石彩繪交相輝映,各族兒童在共同創作中深化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寓教于樂中生根發芽。
實踐隊員開展科普課堂
實踐隊與當地兒童于活動結束后合影
實踐隊與青海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師生共同參觀抗震救災主題展館,通過珍貴影像和實物展陳,深切感受在黨的領導下災區重建的發展奇跡。隨后開展的"非遺扎染進金田"活動中,土族傳統染織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碰撞出創新火花。活動尾聲,身著絢麗土族服飾的師生與村民手挽手共跳鍋莊舞,歡快的舞步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團結樂章。
“非遺扎染進金田”活動
實踐隊參觀抗震救災展館
實踐隊著民族服飾跳鍋莊舞
青春聚力跟黨走 共筑民族同心魂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杏兒鄉大莊村,實踐隊專訪駐村村官白南叫,聆聽其在各族群眾支持下投身鄉村振興的感人故事。隊員們開展中央精神宣講,引發村民共鳴——“黨的領導是主心骨,團結奮進才讓家鄉日新月異”。隨后舉辦的"共筑民族情"繪畫活動中,兒童青年通過描繪民族服飾增進文化認知,以彩筆搭建心靈橋梁,為民族文化交融注入青春活力。
實踐隊走訪宣講
尋跡紅色根脈 踐行中央精神
實踐隊走訪禹王峽、喇家村遺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烈士陵園及紅色教育基地,在禹王峽體悟治水精神中傳承中央“生態文明”理念;于喇家村遺址觸摸先民智慧,感知“文化自信”深厚底蘊;在烈士陵園緬懷先烈,于紅色教育基地堅定“賡續紅色血脈”的青春誓言。每處足跡都是踐行中央精神的課堂,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尋訪中扎根,以青春行動傳承精神根脈。
實踐隊在禹王峽合影
實踐隊在喇家村遺址合影
實踐隊悼念烈士
實踐隊開展紅色教育學習
此次實踐活動,長安大學“石榴籽・民和心”實踐隊以青春之力為筆,以多元活動為墨,在黃河岸畔的鄉土間書寫民族團結新篇。從黨政引領下的新村蝶變,到科普與文化交融中綻放的團結之花,再到青春力量與黨的領導同頻共振,每一份行動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未來,這份“石榴籽”情誼將持續生長,讓各民族心手相牽的畫卷在鄉村振興路上愈發絢爛。
供稿:崔欣甜,侯麗婷,張鳳
供圖:孟朗
通訊:侯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