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學院向外普及資助政策
6月30日的晨光剛漫過田埂,材料與化工學院“材化聚力映朝陽,資助筑夢繪新篇”實踐團便踏著露水走進鄉村。他們像一群帶著暖意的信使,逐戶叩開木門,把高校資助政策的種子播進農戶心田。
木門吱呀開啟的瞬間,實踐團成員便成了最耐心的傾聽者。家長們談及子女求學的經濟壓力時,話語里藏著的焦慮像潮水印在眉梢——有人攥著衣角念叨“學費像座小山”,有人望著墻上孩子的獎狀輕聲嘆氣。成員們掏出筆記本,筆尖在紙上沙沙游走,把每一份期盼與顧慮都仔細收納,仿佛要將這些心事都釀成后續幫扶的方案。
轉身化作“政策宣講員”時,他們又成了最懂鄉土的翻譯者。避開文件里的生硬術語,改用帶著鄉音的家常話,把助學貸款比作“渡人過河的船”,把助學金說成“給追夢人搭的梯”。身邊的真實案例像鮮活的故事:“鄰村那個考上大學的娃,就是靠助學貸款先入學,現在勤工儉學還能補貼家里呢。”遇到家長追問“還款咋操作”“要帶啥材料”,他們立刻掏出彩色圖解手冊——那些標注著重點的圖表像貼心的指南針,指尖劃過紙面的動作輕緩又篤定,把復雜流程拆解成“先填這個表,再找村委會蓋章”的清晰步驟。
有位攥著旱煙袋的大叔聽得格外認真,煙絲燃到盡頭都沒察覺。當最后一個疑問被解開時,他指節粗糙的手在膝蓋上蹭了蹭,原本擰成疙瘩的眉頭慢慢舒展,眼里的光像被點亮的油燈:“原以為供娃上大學是攀懸崖,現在知道有這政策托底,好比腳下墊了石頭——踏實!”
這場走訪像架起了一座彩虹橋,一頭連著高校的政策暖流,一頭接著鄉村的求學渴望。泥土里的腳印還沒干透,實踐團已開始規劃后續:線上咨詢平臺將變作“云端服務站”,政策解讀小視頻會像蒲公英一樣飄進村民的微信聊天框。正如團隊成員說的:“我們要讓資助政策不僅走進田埂,更要住進心里——等秋天開學時,每個想上大學的山里娃,都能帶著底氣踏進校園。”
此刻田埂上的風還帶著麥香,而那些被講透的政策、被記牢的承諾,正像剛播下的種子,終將在某個清晨破土,讓教育的陽光穿透每一片等待的屋檐。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