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四川師范大學遂寧校區“彝鄉青苗”筑夢實踐隊深入馬邊彝族自治縣梅林鎮鄢家碉村開展農耕實踐,體驗彝鄉農耕生活,感悟鄉村振興戰略在民族地區的現實意義。
清晨7:40,隊員們背起工具上山,步行15分鐘抵達目的地:那是一片近乎45度陡坡的黃豆地。不同于平原規整的田壟,這里的土地混雜碎石,水土易流失。人站立尚需緊抓周圍作物,更不植物生長了。這也凸顯了山區農耕艱難。

。▓D為吉惹進去家山腰上的豆子地。李亞姣供圖)
戴上粗布手套,隊員們跟著示范學摘豆莢?此坪唵蔚膭幼鲗崉t不易:力度過輕摘不干凈,影響收成;力道過重會連稈拔起,影響作物。七月的天,氣溫總隨著太陽升高,汗滴入土,實踐隊深刻體會到“粒粒皆辛苦”。

。▓D為艷陽下筑夢隊員們摘豆子。景艷梅供圖)
午間休息時,隊員吉惹進去說:“山區作物大多種在陡坡,成熟后全靠人力背下山。”這讓隊員們感慨萬千——對比平原地區的現代化農具,彝鄉受制于地勢仍依賴肩挑背扛,也折射出山區農業發展的困境。這些正是鄉村振興戰略需因地制宜解決的困難。

。▓D為吉惹家門口曬著的豆子。吉惹進去供圖)
切身實踐讓隊員明白,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只著眼于“鄉村產業振興”,還有“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四個方面。既要破解因地形限制導致的農業科技普及難題,也需改變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舊風舊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信在政策幫扶和一代又一代扎根大山先驅的努力之下,在越來越多青年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實施下,在返鄉青年積極投身于家鄉建設的反哺中,昔日彝鄉必定在新時代綻放出絢爛的時代之花。
撰文|李亞姣景艷梅 圖片|吉惹進去
一審|趙燕 二審|孫妮 三審|詹榕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