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走進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關愛聽障兒童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為特殊兒童群體送去溫暖與陪伴。

(圖片為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星語星愿實踐隊到達學校時的照片賈銘萱供圖)
實踐隊員們身著統一志愿服裝,懷揣著熱忱與期待開啟此次公益之行。在特殊學校,聽障兒童們的世界雖寂靜無聲,卻滿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活動中,實踐隊員配合中心老師,與孩子們共同開展橡皮泥泥塑創作。

(圖片為大學生志愿者協助老師一起給孩子們分組準備做泥塑時的實拍場景 賈銘萱供圖)
面對聽力障礙帶來的溝通阻礙,隊員們耐心十足,通過手勢、文字、表情,一點點與孩子建立連接,引導他們發揮想象,用色彩斑斕的橡皮泥捏出造型各異的作品。從簡單的花朵、動物,到充滿童趣的童話場景,每一次創作,都是心與心的靠近。孩子們專注投入,在隊員幫助下將想象化為有形,臉上綻放的笑容,成為志愿活動最美的注腳。面對孩子,實踐隊友放慢動作,先用手輕輕比劃,又在紙上畫出簡單圖案,耐心引導孩子理解創作想法。黏土在掌心揉捻,從粗糙到細膩,隊員和孩子的手一起,將彩色泥團塑成花朵、小動物,或是奇奇怪怪的“小世界” 。孩子偶爾因手法不熟皺眉,隊員就笑著握住小手,一點點調整,活動室里,沒有太多話語,卻滿是專注與默契,那些慢慢成型的泥塑,成了無聲交流里最生動的成果,見證著青春善意與童真的相遇,把愛揉進了每一抹色彩里。

(圖片為大學生志愿者指導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泥塑時的照片 賈銘萱供圖)
除泥塑互動,實踐隊還協助老師組織課堂,陪伴孩子做游戲,用青春力量為康復教學添彩。隊員們表示,深入接觸聽障兒童,才真切體會到他們成長的不易,也更懂得“愛與耐心能打破無聲壁壘”。

(圖片為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的場景 賈銘萱供圖)
此次實踐,是蘭州理工大學學子踐行社會責任的縮影。他們以志愿之名,搭建起溝通橋梁,讓聽障兒童感受外界關懷,也在奉獻中收獲成長,深化對社會特殊群體的認知。特殊教育學校老師肯定道,大學生的加入,為孩子帶來新鮮感與活力,助力康復教學的同時,傳遞了社會溫暖,期待更多社會力量關注聽障兒童康復成長。
無聲世界里,蘭州理工大學實踐隊員用愛發聲,讓這個夏天,因青春志愿與童真笑顏,格外動人。未來,期待更多公益星火匯聚,照亮特殊兒童逐夢之路,也讓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價值,在關愛與服務中持續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