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綠交融處,青春實踐綻芳華
紅是精神的底色,古是文化的根脈,綠是鄉土的生機。江西農業大學工學院“稻香潤心·科技惠民”實踐團走進撫州廣昌與宜春靖安,在紅土大地的紅色記憶、古色文脈與綠色田野間穿梭,以青春實踐串聯起紅古綠的交響,讓精神在傳承中煥發新生,讓活力在鄉土中蓬勃生長。
(一)紅魂鑄基:在烽火記憶中汲取力量
紅色,是融入血脈的精神圖騰,承載著革命先輩的信仰與擔當。實踐團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在歷史現場與精神對話中,觸摸信仰的溫度,傳承不朽的精神。在廣昌烈士陵園,成員們手持金漆筆,屏氣凝神為烈士英名與碑文描紅,每一筆都似與先烈隔空對話,讓褪色的字跡重煥光彩;獻上花籃、整齊列隊三鞠躬致敬的瞬間,肅穆的氛圍里沉淀著深切的緬懷。高虎腦戰斗遺址的塹壕、彈坑仍清晰可辨,無聲訴說著當年紅軍浴血奮戰的壯烈成員們沿著當年的戰斗路線攀爬,在斑駁的工事旁仿佛看見紅軍浴血奮戰的身影,深刻體會到“不畏強敵、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走訪老黨員與退伍老兵的過程,更似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老黨員們用“不為己謀利”的一生踐行為“人民服務”承諾,退伍老兵顫抖卻堅定地講述徒步參軍、保家衛國的烽火歲月,讓紅色精神在代際傳遞中愈發鮮活。
(二)古色承脈:在文化根脈中守護傳承
古色,是沉淀歷史的醇厚韻味,藏在傳統技藝的肌理與文物故事的褶皺里。實踐團在非遺技藝與文物故事中,探尋文明的密碼,讓文脈在守護中延續。廣昌孟戲的婉轉唱腔里,藏著五百年的時光回響。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部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在傳承人講解中愈發鮮活——成員們透過珍貴劇照,聽著那穿越歲月的唱腔,感受著戲文里家國情懷與紅色精神的隔空共鳴。而廣昌白蓮的采制工藝,更是流淌在蓮鄉大地的活態非遺,成員們跟著老手藝人學習辨識成熟蓮蓬,指尖輕折蓮莖的力道、剝蓮時避免損傷蓮肉的技巧,皆是代代相傳的智慧。廣昌博物館的六個特色展廳,成為串聯歷史的紐帶。從“古代史展廳”的石器、瓷器中,成員們追溯遠古先民的生活軌跡;在“革命史展廳”,蘇區時期的英雄故事與文物,讓地域歷史脈絡愈發清晰,讓古色韻味在新時代的實踐中愈發醇厚綿長。
(三)綠意賦能:在鄉土田野中書寫擔當
綠色,是滋養鄉土的生命底色,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希望與動能。實踐團將青春汗水灑在田野,讓綠色發展的活力在實踐中涌動。廣昌的蓮田是實踐的“主陣地”。成員們挽起褲腳深入蓮田,在采蓮、剝蓮的體驗中,將非遺制蓮工藝與新媒體傳播結合,創新“田間+工坊”直播模式,用鏡頭展現白蓮種植的傳統技藝,讓“中國白蓮之鄉”的綠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在靖安與廣昌的田間地頭,實踐團化身“新農人”,挽起褲腳跟著農戶學習插秧、灌溉、采摘,烈日下分工協作,汗水浸透衣衫卻熱情不減,在泥土與汗水中理解農耕不易,讓書本里的“三農”知識變得立體可感。這份對綠色鄉土的深耕,不僅是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體悟,更是將紅色精神中的奮斗、古色文化中的堅守,轉化為助力產業振興的實際行動——用科技手段激活綠色資源,讓紅古精神在田野間綻放新的生機。
從紅色記憶的追尋到古色文脈的守護,從綠色田野的耕耘到青春力量的奉獻,實踐團的紅古綠之旅,是一次對精神根脈的叩問,更是一場與鄉土的深度對話。當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當古色文脈滋養成長之路,當綠色實踐點亮振興藍圖,新一代青年必將以更堅定的姿態,讓紅古綠交融的獨特魅力,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持續綻放光彩,用行動證明:紅古綠交織的鄉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的開創者。而青春的腳步,終將在這片土地上,踏出更響亮的振興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