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曾言:“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項目組于2025年7月18日在榆林市府谷縣文化館與府谷二人臺非遺傳承人李月琴老師進行對話。共同探究“府谷二人臺”的起源、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分析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創新路徑,挖掘其蘊含的地方文化記憶與認同感,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延續與繁榮。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李月琴老師 陳靜涵攝
作為集戲曲、曲藝、音樂、歌舞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府谷二人臺以府谷方言為語言根基,以梅笛、揚琴、四胡、三弦為伴奏核心,通過雙人互動的表演形式,將晉陜蒙交界地帶的歷史故事與現實生活搬上舞臺。“府谷二人臺記錄著人民的苦難與樂觀。”從經典劇目《五哥放羊》的凄美愛情,到《走西口》中背井離鄉的悲壯,二人臺的唱詞與旋律始終緊扣黃土地上的生命脈搏。李月琴強調:“這些故事看似講述苦難,實則傳遞著陜北人樂觀豁達的精神底色。比如《打櫻桃》中雖以勞作場景為表,卻暗含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正是府谷二人臺的人文內核。”
1980年高中畢業后李月琴師從鄔果英老師,開始系統地學習府谷二人臺,跟隨老師一起加入了河曲城關鎮二人臺歌劇團,隨后又與老師一起加入了烏蘭牧騎歌舞團,自此開啟了他傳承府谷二人臺的漫漫旅程。在這途中面臨著經濟困難,演出環境受限等困難,熱愛是支撐李月琴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表演和傳承二人臺的精神支柱。零下二十度的寒冬里,演員們跺著腳唱完一出戲,觀眾卻看得熱淚盈眶。四十余載春秋,她從青澀學徒成長為非遺傳承人,不變的是對二人臺的純粹熱愛:“無關名利,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使命。”
圖為李月琴老師和搭檔王老師展示二人臺 陳靜涵攝
提到二人臺傳承所遇到的困境,李月琴老師認為是二重困境。一為“傳承難”,藝術傳承正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問題。當下了解并喜歡二人臺的群眾集中在40-60歲之間,年輕人對二人臺的學習意愿普遍不強,大多數年輕人對二人臺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二為“創作難”,二人臺傳承面臨著唱詞創作難的問題,如何用年輕群體喜歡的方式創新唱詞與故事構思還需要我們努力探索。李月琴老師身上的擔當和使命激勵她不斷進行探索創新。針對傳承難的問題,李月琴老師通過在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發布表演視頻來增強府谷二人臺文化的影響力,并且通過微信等軟件的語音功能來解決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不識字,想學二人臺學不了的問題。為促進青少年群體進行傳承,李月琴老師積極推動府谷二人臺文化融入課堂,如通過二人臺校園競賽,設置社團等方式,豐富二人臺進校園的途徑·。值得慶幸的是家長對于二人臺進校園的態度發生轉變,從認為青少年群體不適合過早接觸二人臺中的愛情等因素到認識到二人臺是非遺文化的重要部分,家長態度的轉變為傳承二人臺文化塑造了良好的氛圍。
在最后,李月琴老師對于青少年了解和參與“府谷二人臺”傳承送上了建議:在文化傳承中,就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下得了真功夫,才能求得真學問。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才能真正的把非遺文化傳承好。二人臺,這一承載著地域靈魂與歷史記憶的璀璨藝術,歷經歲月洗禮,在新時代仍散發著獨特魅力。從政府的大力扶持到民間藝人的堅守傳承,從創新表演形式到拓展傳播渠道,各方力量正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讓我們攜手并肩,讓二人臺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讓這朵民間藝術之花在華夏大地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姿,續寫屬于它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