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優勢和資源優勢,深入貫徹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傳承好府谷非遺文化。7月18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縣河濱路社區,解碼非遺文化進社區的創新實踐。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縣位于黃土高原與黃河交匯處,河濱路社區作為府谷縣河濱路便民服務中心核心區域,地處老城區,轄區人口密集,青少年群體占比較大。為深入了解河濱社區新時代青少年非遺傳承的新路徑,實踐團成員深入河濱路社區開展實地調研。
圖為523公益課堂學員作品 陳靜涵攝
首先,實踐團成員在河濱路社區“便民服務站”對社區書記徐書記進行了訪談,了解河濱路社區在傳承非遺文化方面的舉措以及相關成效等。據徐書記介紹,河濱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依托府谷縣剪紙協會師資資源,開展523公益課堂項目。從2022年5月23日起正式開課,項目為期兩年,共開設有五門課程,分別是:剪紙、農民畫、編織、堆繡、面花。實踐站讓文化惠民活動來到群眾當中,讓實踐之光點亮百姓新生活。其次,徐書記介紹道,河濱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523公益課堂將受眾群體精準定位在中青年婦女群體,聚焦婦女同志所思所想所盼,精準對接基層群眾需求。這些婦女群體基本都是家庭主婦,在接送完孩子后有空閑時間,實踐站利用老年大學、府谷縣剪紙協會的專業師資力量,開設系統課,學期兩年,居民學習技能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朋友圈、云直播等方式進行線上售賣,增加經濟收入,同時在每年的5月23日舉辦學員成果展覽活動,展出學員作品約400多件,也希望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承活動,讓非遺文化在群眾當中大放光彩。據徐書記介紹,除523公益課堂外,社區還開設有“向日葵”公益課堂,根據學生學段和年齡及興趣愛好定制課程,設置腰鼓、碳粉畫班、剪紙、粘土手工、七巧板、電腦編程、課后輔導等公益培訓課程,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在與實踐團成員的交談中,徐書記還鼓勵青年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非遺實踐活動,利用校園資源,成效反饋家鄉人民,推動社區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徐書記合影留念 陳靜涵攝
訪談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在徐書記的帶領下參觀了河濱路社區文明實踐站。文明實踐站內擺放有各式各樣的學員作品以及一套完備的直播設備,通過電商直播等形式擴大學員作品知名度,促進銷售。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以及與相關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到,實踐站探索總結形成了“6+X”“一心多點”文明實踐品牌,已經建立起“6+X”工作體系,從文明實踐輻射到社區文化服務,以社區其他空間資源構建‘多點’輻射,社區積極整合不同單位、機構和個人的文化體育設施、服務資源、數字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文化中心戶、群眾文藝團隊、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團組織等)等,納入到社區文化服務體系之中,形成了參與廣泛、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利用便利、內容豐富的文化服務中心,推動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523公益課堂學員作品 陳靜涵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社區治理時曾指出,“社區情況復雜多樣,群眾需求多種多樣,要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河濱路社區突出民眾參與,既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又為未成年人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實踐平臺,真正做到了將新時代非遺傳承活動“辦在百姓家門口,走進百姓心坎里”。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將繼續努力弘揚傳統文化,增進居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增加非遺文化互動,助力營造“人人愛非遺,人人學非遺”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