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獨特的軟實力。為助力達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的“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深層了解國家文化軟實力,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月15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博物館參觀麟州城楊家將專題展廳,在講解員老師王娜的帶領下、感知歷史的溫度,探尋文物背后的楊家將精神文化脈絡,體悟青年傳承非遺文化對于賡續文脈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團成員們聆聽王娜老師的講解 邵珥晴攝
從講解員王娜老師的介紹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麟州如今指整個神木縣城,古時僅指楊家城,以楊業為代表楊家將在此占據長達百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麟州時寫下了的千古名篇《漁家傲·麟州秋思》,從此詞中不難感受到當時作為邊塞重鎮、兵家必爭之地的楊家城的邊陲風光以及將士們思鄉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懷。2006年,楊家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保護重點保護單位。
王娜老師告訴實踐團成員們,楊家將主要分為兩批,一批是以楊業為代表外出南征北戰的楊家將,另一批是以楊業的父親楊弘信為代表鎮守麟州城的楊家將。楊弘信最開始是麟州城的地方土豪。土豪在古代指在當地的百姓心中有一定威望和聲譽,具有一定的實力能夠保護一方百姓的英雄人物。楊弘信自立為麟州刺史,后來朝廷也授予名譽官職。楊業,敵人遼國契丹族稱其為楊無敵,因其英勇善戰,契丹族即使被楊業打的節節敗退,也始終崇拜楊業。某次戰役,孤立無援的楊業中箭而被俘,三天三夜絕食而亡。在楊業去世后,契丹族還在北京密云境內業修建廟宇,名為無敵廟。
圖為講解員王娜老師向實踐團成員講解楊家將的故事 陳靜涵攝
經過老師的細致講解,實踐團成員深刻把握了楊家將精神的內涵,體悟到了其文化內核深深植根于家國情懷與英雄氣節之中。以楊業、楊弘信為代表的楊家將群體,無論南征北戰還是鎮守邊陲,都展現出舍生忘死、保境安民的崇高品格。楊弘信從地方豪杰成長為麟州守護者,體現了亂世中民間力量主動擔當的家國責任感;而楊業“楊無敵”的威名更彰顯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毅精神——即便身處絕境仍寧死不降,其絕食殉國的壯烈連敵人都為之動容,遼國為其建廟的舉動恰恰證明這種精神超越敵我界限,成為跨越民族的文化認同。
楊家城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價值不僅在于軍事遺址的實體存續,更在于它是中華尚武精神與忠烈文化的活態見證。這種精神遺產在全球化時代尤為珍貴,既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思想資源,也為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價值堅守提供參照。從麟州古城墻到《漁家傲》的千古詠嘆,楊家將文化最終升華為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符號,持續激勵著后世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砥礪前行。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展廳前的合影 邵珥晴攝
講解結束,實踐團成員們感觸頗深,紛紛表示會未來將更加積極地把目光轉向文化領域,承擔起青年學生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青年是新時代的生力軍,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學子應勇擔時代使命,爭做時代新人,以己之力助力文化傳承,循千年文脈,筑文化根基,在文化傳承領域有一份熱,發一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