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探究“府谷二人臺”的起源、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探討其在課堂美育、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實踐價值,7月18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陜西府谷,與“府谷二人臺”非遺傳承人李月琴老師展開訪談,深入了解了“府谷二人臺”這一非遺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創新路徑。
來到府谷縣文化館,李月琴老師熱情招待了實踐團的成員們,并介紹了府谷二人臺的藝術特色。這是一種集戲曲、曲藝、音樂、歌舞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是府谷乃至晉陜蒙地區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形式方面,府谷二人臺采用府谷方言腔調,采用梅笛、揚琴、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的雙人互動的藝術表演形式。在表演內容上,府谷二人臺多取材于府谷當地的現實故事和歷史故事,表演的劇目多為反映人民現實苦難的故事,比如:《五哥放羊》、《走西口》等經典曲目。
圖為李月琴老師的傳承人證書 邵珥晴攝
李老師和她的搭檔為實踐團的成員們表演了一段二人臺的經典片段,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唱腔優美動聽,活潑熱情的特點給實踐團成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圖為李月琴老師和她的搭檔表演府谷二人臺 邵珥晴攝
李老師告訴實踐團成員,二人臺用府谷方言進行傳唱,但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導致了傳播的困境。由于語言不通,二人臺大多只在府谷縣及其周圍進行展演,傳播范圍較為狹窄,傳播力度明顯不足。同時,二人臺還面臨著“創作難”、“傳承難”的雙重困境。李老師遺憾地告訴實踐團成員,首先在創作上,藝術傳承正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問題,當下年輕人對二人臺的學習意愿普遍不強,大多數年輕人對二人臺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人才培養還面臨著很大的難題。其次,二人臺傳承還面臨著唱詞創作難的問題。如何用年輕群體喜歡的方式創新唱詞與故事構思還需要傳承人們努力探索。
當實踐團成員提出可以采用“府谷二人臺”走進校園融入美育課程,通過網絡擴大傳播范圍的方法提升影響力時,李月琴老師表示自己也正在考慮實現路徑。她認為府谷二人臺融入課堂是特別必要的。青年一代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文化傳承的后備軍,是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她認為應該豐富府谷二人臺的課堂表現形式,通過二人臺競賽、開設更多場次的公益培訓課程,讓孩子們在系統的學習當中,理解和感覺府谷二人臺的魅力,引導青少年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李月琴老師 邵珥晴攝
經過與李老師的訪談,實踐團成員們極大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困境與機遇,對于非遺文化傳承也有了更深層的感悟。在李老師“在文化傳承中,就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下得了真功夫,才能求得真學問。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才能真正的把非遺文化傳承好。”的諄諄教誨之下,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未來會積極承擔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職責,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積極創新和傳承非遺文化,讓府谷二人臺充滿青春活力和時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