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悟抗震救災精神,傳承艱苦奮斗精神,7 月 15日,長安大學赴四川汶川 “羌韻新農,云澤阿壩” 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王怡菲的帶領下,前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漩口中學參觀學習。
實踐團隊抵達漩口中學遺址及紀念館后,講解員首先為隊員們細致梳理了漩口中學的歷史脈絡,尤其著重講述了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學校遭遇的毀滅性重創,以及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下,救援行動如何緊急開展、遺址如何妥善保護、紀念場館如何一步步建成的全過程。
講解中,那些地震發生后無數救援人員冒著余震與坍塌風險沖向廢墟的身影,那些志愿者與愛心人士源源不斷送來的物資支援,都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大家懷著肅穆崇敬的心情,透過一幅幅珍貴影像、一幀幀圖文展板,沉浸式感受著漩口中學師生在災難中迸發的堅韌意志,以及救援人員與他們并肩抗爭的互助溫情。
駐足于漩口中學遺址前,隊員們凝視著那座傾斜的教學樓 —— 它以凝固的姿態定格著災難瞬間,又仰望著矗立的紀念雕塑 —— 它用挺拔的輪廓承載著重生的希望。此刻,災難帶來的深切傷痛清晰可感,而中華民族在絕境中凝聚的磅礴力量更讓人震撼。大家愈發深刻地體悟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的抗震救災精神,不僅是刻在紀念館墻上的文字,更是融入民族血脈的精神密碼,在時光流轉中始終煥發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重溫抗震記憶,傳承奮斗精神。本次社會實踐讓實踐隊員們深切感悟到危難時刻的人間大愛與民族精神,明確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隊員將把這份感動與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努力學習、錘煉本領,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