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滁州學院赴滁州市梅鋪社區“彩虹”英雄課實踐小分隊走進滁州市梅鋪社區,開展以 “三階賦能” 為核心的 “彩虹課堂” 暑期實踐活動。該活動以七色光譜為象征,通過國防紅、禁毒白、環保綠等多元主題課堂,將 “兩彈一星” 精神、雷鋒精神等融入實踐體驗,旨在讓社區青少年在動手參與中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綜合素養,探索精神傳承與知識普及的可持續路徑。
與傳統宣講不同,這場活動以 “實踐體驗” 為橋,讓青少年在動手、互動、感悟中,悄然種下 “兩彈一星” 精神的種子。隊長趙想道出設計初心:“我們不想只是講述故事,而是要讓孩子們在做的過程中,真正觸摸到精神的溫度 —— 就像錢學森先生用公式計算歸國航程那樣,讓信仰可感、精神可及。”

圖為團隊成員為社區小朋友們授課 趙想通訊員攝
從 “聽故事” 到 “做實踐”,精神傳承有了新載體 國防紅色教育課堂上,“兩彈一星”精神化作孩子們手中的計算紙,橫格間的公式是跨越重洋的軌跡,筆尖劃過的數字是丈量家國的刻度,讓“愛國”從課本里的黑體字變為演算紙上跳動的符號,從口頭誦讀的宣言變為步步推導的篤定;“兩彈一星”夢想卡片工坊里,少年們將報國志融入衛星模型制作,拼接的零件是托舉夢想的羽翼,彩繪的星軌是映照初心的藍圖,讓“擔當”從故事里的形容詞變為指尖翻飛的巧思,從墻上懸掛的標語變為模型成型的雀躍。
禁毒守護白教育跳出“說教”模式,孩子們用彩繪直觀理解危害:揉捻的色彩是偽裝下的陷阱,塑形的紋路是成癮后的褶皺,讓“警惕”從手冊里的警示圖變為掌心揉捏的觸感,從課堂上、的嚴肅告誡變為作品完成后的沉思。

圖為社區小朋友們完成的禁毒繪畫 趙想通訊員攝
從 “學精神” 到 “融日常”,多元活動串聯成長線
這場以 “陪伴共學” 為亮點的實踐活動,沒有華麗的形式,卻用最樸素的互動,讓精神與知識融入日常。環保綠主題課堂里,廢舊材料在少年手中重組新生,切割的瓶身是循環利用的載體,拼接的管道是節能減排的路徑,讓“創新”從課本里的定義變為變廢為寶的實踐,從墻上的宣傳畫變為裝置運轉的驚喜;雷鋒精神故事會中,平凡故事在互動講述中煥發新彩,點滴的善舉是匯聚暖流的細流,日常的堅守是支撐社會的基石,讓“奉獻”從標語里的關鍵詞 變為生活里的參照系,從歷史中的榜樣形象變為可學可做的行動指南。

圖為團隊成員為社區小朋友們講解環保知識 趙想通訊員攝
從 “一時熱” 到 “長久效”,實踐背后的雙向成長 活動拒絕 “一陣風” 式的短暫喧囂,更重 “長久效” 的深層沉淀。它不追求單日活動的轟動效應,而著力搭建持續傳承的橋梁;不滿足于一時參與的熱鬧場景,而專注培育生根發芽的土壤。
支教團已開發 “航天英雄” 等紅色數字課件,讓精神傳承如接力賽般,在互動中跑得更遠更穩。課件里,動態的星軌是跨越時空的接力棒,將 “兩彈一星” 的壯志從過去傳向未來;趣味的問答是連接代際的接力區,讓愛國創新的信念在問答中愈發清晰;生動的動畫是永不停歇的接力跑,使紅色基因在循環播放中持續傳遞。那些可反復觀看的影像,不是活動的收尾,而是傳承的開端;那些能隨時參與的互動,不是體驗的終點,而是精神的延續。
圖為團隊成員為社區負責人合影 趙想通訊員攝
此次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精神傳承從 “聽故事” 走向 “做實踐”,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精神的鮮活,告別生硬說教;引導價值踐行從 “學精神” 融入 “融日常”,將崇高價值轉化為具體行動,滋養孩子們的美德素養;助力公益模式從 “一時熱” 邁向 “長久效”,為可持續發展探索新路徑,既保障社區兒童長期受益,也深化青年學子的社會認知與擔當。展望未來,這樣的實踐不僅為梅鋪社區培育愛國、創新、實干的時代新人,更將為城鄉教育融合、精神文化傳承提供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在全社會厚植精神沃土,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通訊員 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