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月7日,廈門醫學院頭雁飛-黨團青年先鋒實踐隊前往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古宅村,開展了為期兩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隊員們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墻繪創作以及健康服務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古宅村的發展潛力,探尋青春力量與鄉村需求的契合點,以所學專業知識為筆,在鄉土上書寫青春擔當。
7月6日上午,實踐隊與古宅村村委在村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進行座談交流,圍繞大蒜產業拓展、文化資源整合以及健康鄉村建設等內容展開深入探討。依托“古道老巷,古宅蒜香”,古宅村深入挖掘解元文化、僑文化、村品大蒜與農耕研學的發展潛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古宅特色品牌。
圖為實踐隊開展座談交流會 薛文鑫拍攝
會后,隊員們實地調研解元巷、古道十八彎與古宅村農業發展基地的現狀。解元巷中,明代舉人黃維岳故居與宗族祠堂并肩而立,磚石銘刻“耕讀傳家”的文化傳承;古道十八彎里,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串聯起自然景致與民俗記憶;農耕體驗基地,閑置校舍的改造與稻田、特色水果種植區相依,水庫灌溉系統孕育著“農文旅”的融合發展樣本。
此外,實踐隊在調研中還發現,古宅村整合黃氏宗祠祭祀、大蒜種植技藝等資源,既留存“集體記憶”,又為產業增值賦予文化內涵。這種立足傳統、開拓創新的發展模式,使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中,文化根基與經濟活力相互依存的緊密關系,也讓隊員們聯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投身鄉村實踐的殷切期望,意識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需要廣大青年扎根鄉土,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推動產業進步。

圖為實踐隊深入農耕體驗基地調研 薛文鑫拍攝
下午,實踐隊以解元巷文化、大蒜產業元素、農耕研學為靈感,將古宅村的歷史與未來凝于畫筆,繪于鄉村墻面上,讓閑置墻面瞬間化身為推薦古宅的“代言人”。隊員們用手中畫筆,描繪美麗鄉夢,助力古宅文化振興具象化了,用藝術點亮鄉村,為古宅增添了文化魅力。

圖為實踐隊員展開墻體繪畫及作品 薛文鑫拍攝
7月7日,實踐隊為村中老人開展“愛心助老、暖陽新圩”健康服務活動:用閩南語介紹中醫藥夏日養生知識、海姆立克急救法,現場帶領老人做經絡保健操,科普耳穴壓豆、穴位按摩體驗,教老人們親手制作中藥香囊,手工制作扭扭棒工藝品。
圖為實踐隊開展愛心助老健康服務 薛文鑫拍攝
實踐隊在服務中發現,村內老人對慢性病預防知識需求強烈,村民們的健康素養有待提高。需求與供給的對接,讓隊員們認識到鄉村醫療短板不僅在于硬件,更在于健康理念的普及。一位獨居老人稱“你們來一趟,比電視上講的清楚”,既體現了服務的即時價值,也反映了基層群眾對常態化健康服務的迫切渴求。這啟發隊員們思考:如何讓醫學專業更精準對接鄉村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關注基層民生,隊員們意識到自身在鄉村健康事業發展中肩負的重要責任,因此,大家也更加堅定了為鄉村醫療服務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
兩天的實踐,隊員們形成三個關鍵認知:其一,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挖掘本土獨特資源,古宅村將大蒜與當地文化融合的模式表明,立足本土的創新發展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其二,青年服務鄉村需實現“雙向適配”,墻繪采納村民建議、健康服務使用方言講解,都是“專業能力”向“鄉土需求”的有效轉化;其三,短期實踐的價值不僅在于當下行動,更在于長遠影響——墻繪成為鄉村長久景觀,健康知識在村民間口口相傳,這種“漣漪效應”正是青春助力振興的深層價值。

圖為實踐隊師生在古宅村合影 薛文鑫拍攝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青年成長,鼓勵青年到基層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此次三下鄉實踐,正是廈門醫學院實踐隊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的生動實踐。大家深刻體會到,鄉村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廣闊天地,青年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未來,實踐隊將繼續以古宅村實踐為基石,把醫學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不斷探索醫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多元模式發展路徑。我們將秉持初心,扎根鄉土,用青春和汗水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更加絢麗的篇章。
(通訊員:郭湘湘、薛文鑫、樊宇博、方宇馨、陳鈺、許曉欣、齊浩、沈紹鎧、蘇晨茜、李曉茹、張麗婷、何香穎、歐艷夷 來源:廈門醫學院頭雁飛-黨團青年先鋒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