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展現青春學子的激情活力,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阡陌文旅織錦,政策潤壤興田”鄉村振興實踐隊在學院團委書記黃國棟老師、茶業科技系劉曉龍老師的帶領下,于6月28日至7月4日赴三明市大田縣開展實踐調研。
政策賦能添翼,鄉村聚力勃興
實踐伊始,實踐隊來到大田農信聯社,重點調研了大田縣在全省率先推出的“農票貸”創新政策。工作人員介紹道,為了讓農民面對農村產權權益“看得見、摸得著“,大田農信社主動扛起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主力軍“”排頭兵“的使命擔當。該政策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將村集體經營性財產收益量化為“農票”,農戶可憑借農票作為質押物申請貸款。實踐隊隊員感概,正是因為農信社敢闖新路、先行先試、融合優化,才能有效破解“三農”領域融資難、擔保難問題。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農信聯社工作人員面對面座談 楊芷怡/攝
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6月29日,懷揣著躬身鄉土的熱忱與探尋紅色初心的使命,實踐隊來到大田縣均溪鎮玉田村,探訪了被譽為福建“西南聯大”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抗戰期間,集美職業學校內遷大田,在艱苦環境中堅持辦學,創造了抗戰烽火中的教育奇跡。隊員們在講解員黃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陳嘉庚舊居、戰時校舍等歷史建筑,聆聽了集美師生和大田縣老百姓共同譜寫的“弦歌不輟”的動人故事,深刻感受到嘉庚精神的感召力。
圖為講解員為實踐隊成員們介紹第二集美學村 楊芷怡/攝
6月30日,在大田縣屏山鄉屏山村朱德出擊閩中紀念園,實踐隊成員重溫革命歷史,汲取奮進力量,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隊員們參觀展覽史料、聆聽革命故事,深入了解了當年朱德總司令率領紅軍挺進閩中的歷史背景和戰斗歷程,追憶當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圖為屏山鄉朱德出擊閩中紀念園 楊芷怡/攝
守護非遺根脈,綻放傳統魅力
在大田縣桃源鎮的老作坊里,實踐隊隊員們圍站在青石灶臺旁,開啟了綠豆餅制作的體驗之旅。當地老手藝人先演示篩選綠豆,飽滿圓潤的綠豆在竹篩中翻滾,手中的動作嫻熟利落,去皮、研磨成粉、和糖拌勻,每一步都一氣呵成。上手時,隊員們總掌握不好面皮的厚度,在師傅的耐心指導下才漸漸找到訣竅。小小的綠豆餅,從面皮到餡料,從力度到火候,藏著這么多“斤兩”,這背后不是簡單的步驟疊加,而是老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練出的“手感”,更是對生活認真的態度,也讓隊員們體會到傳統美食背后的匠心精神。當綠豆餅的酥香穿越老街深巷,這份傳統手工工藝,也從祖輩灶臺飄向了鄉村振興的廣闊道路。圖為實踐隊成員在綠豆餅工藝傳承者指導下進行綠豆餅制作 楊芷怡/攝
探尋隱匿在歲月里的民俗瑰寶,實踐隊走進閩中文化戲曲園。大田板燈龍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一,俗稱“龍舞”“舞龍燈”,承載著大田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寄托。夜幕降臨,實踐隊深入大田縣閩中文化戲曲園,深入了解大田板燈龍的歷史底蘊。在現場,實踐隊隊員隨機采訪了一位當地老人,他向我們介紹到,大田板燈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元宵節前后迎板燈龍,是大田縣過年的傳統民俗。村里統一采購龍板和框架,每家每戶裝飾布置自家的燈板,在節日時前后相連,在大街小巷里穿梭舞動,將節節燈板上美好的祝愿傳遞給全縣人民,將節日的喜慶氛圍漫溢街巷,浸潤每一寸土地。隨著實踐隊隊員的深入走訪,發現大田板燈龍的制作技藝含書法、繪畫、剪紙、扎制編糊等工藝,表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體,是炎黃子孫龍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之一,蘊含豐富的民間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板燈龍不僅傳承傳統制作工藝,還運用了LED照明和蓄電池等動能、電能,增加科技含量以緊跟新時代的潮流,在傳承歷史的同時,更以創新賦予其時代生命力,讓這一古老民俗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當地村民交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燈龍 楊芷怡/攝
隨后,實踐隊走進當地“群英漢劇團“,觀看了《三代婆媳》該經典漢劇劇目。舞臺上,演員們的唱腔時而婉轉悠揚,時而鏗鏘有力,身段動作行云流水,將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漢劇團團長 楊芷怡/攝
演出結束后,實踐隊專訪了群英漢劇團團長,他向隊員們深情講述著他與漢劇的淵源,以及他對戲劇的熱愛,實踐隊隊員們也從團長的這份熱愛中慢慢讀懂了那些藏在戲服褶皺里的時光重量。文化振興不應該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青年手中的火把,照亮鄉野的漫漫長夜。
挖掘特色資源,打造鄉旅名片
7月2日,實踐隊來到東坂畬族村,村部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大家,并詳細介紹了村子的情況。東坂畬族村是大田縣較為集中的畬族聚居地之一,這里的畬族群眾保留著許多獨特的民族習俗。隊員們在村里漫步時,看到不少畬族風格的建筑,木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圖為大田縣桃源鎮東坂畬族村 楊芷怡/攝
在介紹完畬族村的情況后,村部工作人員提到了村里的重要歷史建筑——安良堡,并帶領實踐隊前往參觀。安良堡,取“安境保良民”之意,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座集防御與居住功能于一體的土堡。據介紹,當時當地匪患猖獗,為了保護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畬族先民耗時多年建成了這座堡寨。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安良堡也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防御功能成為大田縣的文旅地標。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安良堡的保護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保護機制,盡量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歷史信息,力求讓這座古老的堡寨能夠完整地傳承下去。實踐隊隊員們仔細參觀了安良堡的每一個角落,撫摸著歷經滄桑的土墻,仿佛能感受到當年畬族先民在這里生活、防御的場景,也深深體會到保護這些歷史遺跡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圖為大田縣桃源鎮安良堡 楊芷怡/攝
懷揣助農熱情與對茶山的向往,實踐隊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屏山鄉內洋村海拔1100米的茶山。隊員們穿行于層層疊疊的茶樹間,指尖輕觸沾著晨露的嫩芽,聆聽自然與茶的共生哲學。在茶葉科技系劉曉龍老師和輔導員黃國棟老師的講解下,隊員們探尋大田美人茶的品質密碼:茶小綠葉蟬的叮咬刺激茶樹分泌特殊物質,賦予茶葉獨特香甜風味;當地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的自然條件,更讓茶葉積累豐富養分。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指導老師在茶山山頂合影 楊芷怡/攝
在茶葉科技系劉曉龍老師的帶領下,一同設計具有大田特色的茶葉包裝。以傳統文化為靈感源泉,以茶山風光為創作底色,將板燈龍的靈動線條、安良堡的獨特建筑元素巧妙融入茶葉包裝設計中。大家精心構思每一處細節,用手中的畫筆勾勒出兼具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的包裝圖案,賦予大田茶全新的IP形象,助力大田茶以獨特的魅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圖為劉曉龍老師指導實踐隊成員設計大田特色IP茶葉包裝 范珈毓/攝
鄉村振興需要找準并充分利用當地特色,還需要從小做起。實踐隊成員了解到江山美人茶業以屏山茶園為主產地,是屏山鄉當地、大田縣當地的茶葉品牌。成員們在出發前學習了直播方式、后臺操作方法等等,深入當地直播基地學習交流,推出“大學生鄉村振興直播”觀看人數破千,成交金額超500元。直播的最后,實踐隊成員齊唱《大田后生仔》,美人茶香隨歌聲飄遠,大田縣的振興新篇與鄉土魅力,正跟著旋律走向更多人眼前。
圖為實踐隊成員進行鄉村振興直播帶貨 楊芷怡/攝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隊緊扣“農文旅政”四大主題,深入大田縣基層一線,通過調研、實踐等方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青春力量。隊員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需要政策創新、文化傳承、產業升級的協同推進,更需要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