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阡陌文旅織錦,政策潤壤興田”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以多維實踐為筆,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書寫鄉村振興新篇。追尋第二集美學村的紅色印記,觸摸崢嶸歲月里的精神豐碑,讓信仰之火照亮鄉村振興征程;凝視板燈龍騰躍的非遺光影,守護千年文脈的璀璨星火,以文化根脈滋養鄉村發展;漫步安良堡等土堡群落,解碼先民保衛家園的智慧密碼,讓古老建筑煥發時代生機;循著街巷煙火的溫暖氣息,輕嘗綠豆餅的酥脆香甜,將舌尖美味轉化為富民產業的蓬勃希望;踏入屏山茶園的層疊綠意,探尋茶旅融合的創新路徑,讓氤氳茶香化作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以文旅為紐帶,串聯紅色基因、建筑美學、非遺傳承、生態資源與美食經濟,用青年學子的聲音,讓大田的山水人文在時代浪潮中綻放灼灼光華,奏響產業興旺、文化繁榮的鄉村振興樂章。
紅色之旅:集美學村映初心
懷揣著躬身鄉土的熱忱與探尋紅色初心的使命,實踐隊成員們走進大田縣玉田村的“第二集美學村”舊址。在講解員黃老師飽含深情的講述中,泛黃的老照片、斑駁的磚墻上,一個個抗日時期的故事奔涌浮現,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從集美師生翻山越嶺的“艱難播遷”,到密林深處書聲瑯瑯的“森林課堂”;從青年學子棄文從武的“投筆從戎”,到屹立于石碑之上、靜守于古壁之中的“兩個誠毅”,實踐隊成員們沿著先輩的足跡丈量這片寫滿熱血與堅守的土地,感知教育火種在戰火中生生不息的力量,觸摸嘉庚精神跨越時空的溫度。
圖為講解員向實踐隊成員介紹“第二集美學村” 通訊員 楊芷怡/攝
作為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青年力量,成員們將“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報效國家,報效民族”的嘉庚訓詞融入行囊,以足跡勾勒鄉村振興畫卷,用行動傳承紅色精神。未來,我們也將帶著在學村舊址汲取的精神養分,扎根鄉土、躬身實踐,讓青春在新時代的田野上綻放絢麗之花,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年答卷。
古堡之旅:安良土堡鐫歲月
安良堡,取“安境保良民”之意,靜臥于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因依山就勢、層疊聳峙的獨特形制,得“東南布達拉宮”美譽。其建造盡顯先人的巧思——夯土時融入紅糖、食鹽、糯米湯,借天然黏性讓墻體堅實如磐;筑墻時嵌進竹片,似給堡墻注入筋骨,歷經兩百年風雨沖刷,至今穩固如初,默默訴說著清代土堡“御匪防盜”的往昔使命。
初入堡內,門頂御敵排水口設計精巧,遇匪時傾瀉的沸水、滾石,讓盜匪避之不及;踏上環形跑馬道,舊時御敵的槍口如鷹眼嵌于墻體,雖硝煙散盡,當年哨兵緊盯外敵、箭在弦上的緊張與警覺從未散去;瞭望口望向遠山,恍惚間,先輩們警惕查探、守護家園的身影似在眼前;錯落小房間曾是族人起居處,煙火氣雖已消散,土墻木梁間,仍留存著晨起暮息的生活余溫。
登臨堡頂,方圓山水盡收眼底。青山如黛,田園如織,歲月沉淀的厚重與山河的磅礴交融。實踐隊成員們佇立于此,不禁感嘆:先人的智慧,是在艱難環境中對生存的執著探索,是把自然材料化為堅固壁壘的巧思,更是將防御與生活完美融合的創造。這不僅是一座土堡的建造技藝,更是一部用磚石寫就的“生存哲學”。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東坂畬族村合影 通訊員 楊芷怡/攝
非遺之旅:板燈龍舞煥古韻
探尋隱匿在歲月里的民俗瑰寶,實踐隊走進閩中文化戲曲園,邂逅大田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燈龍。這承載著千年鄉愁的民俗藝術,以竹木、燈板、龍紙等分節扎制而后連綴而成,舞出一曲靈動的東方韻律。
實踐隊成員們和當地民眾交流,一位老爺爺向大家講述元宵節迎龍的盛況,一幅絢爛圖景在眼前鋪展。元宵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精心裝扮龍板,龍板上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燈火搖曳間,板燈龍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當暮色浸染山巒,此起彼伏的銅鑼聲驟然響起,沉寂的村落瞬間蘇醒。從舊時泥土路到新時代水泥路,人們肩扛龍板魚貫而出,老人孩童提著花燈簇擁在旁,條條村道化作流動的星河。數百節龍板首尾相連,蜿蜒盤旋在田埂與街巷間,宛如一條躍動的火龍穿梭人間,所到之處爆竹喧天、歡呼雷動。“元宵節迎龍是最熱鬧的時候呀……在外打拼的人們,無論多遠都要趕回來迎龍,就為沾沾家鄉的福氣。”話語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一節節木板串聯的不僅是血脈相連的鄉情紐帶,更是刻進大田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板燈龍的燈火,照亮的不僅是大田人民歸家的路途與團圓的笑顏,更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之路。這場與板燈龍的相遇,也讓實踐隊員們讀懂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延續千年文明的精神密碼。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當地村民交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板燈龍 通訊員 楊芷怡/攝
茶韻之旅:屏山茶園醞茗香
懷揣興農熱情與對茶山的向往,實踐隊成員們走進大田縣屏山鄉內洋村海拔1100米的茶山。隊員們穿行于層層疊疊的茶樹間,指尖輕觸沾著晨露的嫩芽,聆聽自然與茶的共生哲學。在茶葉科技系劉曉龍老師和輔導員黃國棟老師的講解下,隊員們探尋大田美人茶的優質密碼:茶小綠葉蟬的叮咬刺激茶樹分泌特殊物質,賦予茶葉獨特香甜風味;當地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等自然條件,更讓茶葉積累豐富養分。在屏山云霧漫卷茶壟、山風輕拂新葉中,青年學子們堅定了用所學知識助力茶產業發展、投身鄉村振興的決心。
圖為實踐隊成員同指導老師一同觀察屏山茶園中的茶葉生長狀況 通訊員 楊芷怡/攝
美食之旅:綠豆餅香沁鄉愁
桃源綠豆餅名聲遠揚,實踐隊成員們有幸拜訪當地兩位綠豆餅工藝傳承者。
從準備內層的綠豆餡料到外層的酥脆表皮,從揉餡、捏皮到包餡、定型,兩位大田縣桃源鎮綠豆餅工藝傳承者,用三十多年來的嫻熟手法和精準估量,給實踐隊員們帶來一場美食與工藝結合的極大震撼。他們翻飛的手指下,一個個小餡團搖身變為層層分明的餡餅;傳統烤爐的淬煉下,餡餅裹上一層金燦燦的外衣。綠豆的香氣四溢,滿屋的空氣都變得香甜無比。
正如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所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吃一吃。”這句箴言深刻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真理。實踐隊員們懷著求知若渴的態度,虛心向老師傅們請教。從最基礎的揉餡團開始,每一個動作都承載著學習的渴望。當原本在老師傅手中靈動翻飛的餡團,在自己手中變得滯澀難控;當包餡定型從看似簡單的動作,轉變為需要精妙技巧與精準力道的“藝術創作”,大家才真切領悟到,世間從無唾手可得的成功,唯有日復一日的專注、年復一年的堅守,方能鑄就這份匠心獨運的精湛技藝。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綠豆餅工藝傳承者的帶領下制作綠豆餅 通訊員 楊依濛/攝
當金黃酥嫩的綠豆餅新鮮出爐,綠豆清甜的香氣與煙火濃厚的味道撞個滿懷,實踐隊成員們望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和綠豆餅制作工藝傳承者相視一笑,幸福感洋溢在每個人的通紅的臉蛋上。拾起一枚輕咬,外皮酥軟,內餡綿綿,齒間漾開的不僅是清甜滋味,更有代代相傳的匠意溫情。當綠豆餅的酥香穿越老街深巷,這份傳統手工工藝,也從祖輩灶臺飄向了鄉村振興的廣闊道路。
青春與鄉土共鳴,實踐與振興同行,我們在農文旅政的融合實踐中,讓文旅活力浸潤每一寸土地——用鏡頭定格古村風韻,以創意激活田園生機,讓青春智慧與鄉土資源碰撞出振興之火。我們以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在大田這片沃土上鐫刻鄉村振興的青春注腳,讓希望的田野綻放出絢爛的時代之花,讓更多青春力量在鄉土大地上綻放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璀璨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