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濯水古鎮的“三下鄉”社會實踐中,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匠心濯水,黔行筑夢”實踐團(中華文化傳承團)繼首日與當地政府順利對接后,于7月9日深入開展了文化調研與學習。這一天,成員們通過探訪非遺館、對話傳承人,沉浸式感受了黔江深厚的文化底蘊。
上午,團隊齊聚濯水古鎮渝東南非遺館,開啟文化尋訪之旅。館內珍藏著土家族、苗族等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是了解黔江文脈的重要窗口。在講解老師帶領下,成員們首先熟悉了展館布局,隨后逐一深入文化生態保護區介紹、非遺項目展示區和非遺手藝體驗區。
(湘西土家族特色卡普機 通訊員盧薈薈 供圖)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大家領略了黔江獨特的民族村落風貌、地理環境與文化傳承現狀。講解老師不僅介紹了保護區的設立背景和舉措,更強調了守護這片文化土壤對傳承的深遠意義。
(實踐團成員認真聽取負責人講解 通訊員程靜怡 供圖)
走進非遺項目展示區,西南卡普、酉陽古歌、秀山民歌、南溪號子等珍貴項目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穿行館內,文化傳承的復雜與多元撲面而來,不同元素交織,才織就了如此斑斕的黔江圖景。這些非遺不僅是土家族、苗族獨特魅力的展現,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注腳。老師細致講解了每個項目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和傳承現狀。非遺手藝體驗區則讓文化觸手可及。石雞坨土陶技藝展區里,講解員告訴大家,正因為窯火溫度難以精準控制,每一件陶器都是孤品,成就了傳統手工的“不完美之美”。一旁的棕編技藝,則讓大家感受到這門千年手工藝的精巧與溫度。
此行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復雜與多元,認識到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才織就了如此絢爛多彩的文化圖景
(渝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通訊員程靜怡 供圖)離開非遺館,實踐團來到濯水鎮公共文化中心。這里不僅有原汁原味的濯水古戲表演,成員們更有幸與市級非遺“后河古戲”傳承人龔繼明老師面對面交流。
作為濯水古鎮的特色戲曲,“后河古戲”承載著當地人的情感記憶。新編劇目《天理良心濯水人》,正是傳承人用戲曲形式,鮮活演繹古鎮代代相傳的誠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