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深處的振興密碼 —— 陜工大 “三下鄉” 實踐團解碼安康的生態、文脈與產業新生
安康訊 晨霧漫過秦巴山的脊梁時,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鏈動安康 商貿筑夢” 實踐團的腳步聲,正踏碎香山村的寂靜。2025 年 7 月,這支由商貿與流通學院學子組成的隊伍,用十余天時間穿越安康的博物館與山野 —— 在玻璃展柜里讀懂生態與文脈的千年智慧,在油茶園與黃牛養殖場里觸摸產業振興的脈搏。他們的實踐,恰是一部寫在秦巴大地上的 “鄉村振興觀察筆記”。
博物館里的振興啟示:從鎏金銅蠶到綠水青山 7 月 12 日的安康博物館,光與影在 “天賦安康” 展廳交織。當實踐團成員的目光落在那枚 5.6 厘米的鎏金銅蠶上時,隊長忽然讀懂了 “一帶一路” 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及它的深意 —— 這枚漢代文物身上,纏裹的不僅是蠶絲,更是一條穿越千年的產業基因鏈。
“石泉縣的老鄉們,正把老祖宗的手藝做出新花樣。” 講解員指著展柜旁的產銷數據,2023 年當地 1.2 萬農戶靠蠶桑增收,桑葚果酒、蠶絲面膜遠銷 19 國,富硒技術讓千年蠶桑手藝重煥生機。實踐團成員邵佳祥在筆記本上寫下:“傳統產業的振興,是讓老技藝學會‘說新話’。”
轉過展角,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展區的沙盤前,移民搬遷的微型房屋與生態補償流程圖在燈光下格外清晰。“給北京供一江清水” 的承諾背后,是退耕還林的鐵鍬與工廠搬遷的卡車。“這不是犧牲,是把‘好山好水’變成‘真金白銀’的智慧。” 隊員王喆熙望著漢江流域的生態補償數據,突然明白鄉村振興的底色,從來都是對自然的敬畏。
二層 “脈源安康” 展廳里,40 厘米的新石器時代石斧沉默佇立,24 件南朝部曲徒附俑組成的漢江商隊陶俑群引吭高歌。“從先民劈山的石斧,到商船的號子,安康人‘兼收并蓄’的基因,不正是今天產業需要的開放心態嗎?” 實踐團的討論聲,在展柜間輕輕回蕩。
油茶園里的新生:一片葉子的紅色記憶與綠色未來 7 月 9 日的香山村,500 畝油茶園在秦巴山間鋪成碧浪。細碎的白花落在實踐團成員的肩頭,園區負責人指尖劃過飽滿的黃果,打開了一段藏在茶葉里的歷史:“1934 年紅軍長征過這兒,百姓用茶油給傷員消炎,周總理都稱它‘救命油’。”
陽光下,實踐團的直播設備架在茶樹間。鏡頭里,負責人舉起茶油瓶:“這油 226℃才冒煙,不飽和脂肪酸比橄欖油還高 90%,能直接喝呢!” 彈幕里涌來好奇的提問,有人問價格,有人打聽購買方式。這場直播,讓香山村的油茶 —— 這個全國僅三處可規模化種植的稀缺品種,第一次被山外的人如此清晰地看見。
“光有好東西不夠,得讓老鄉們賺到錢。” 負責人的規劃里,藏著鄉村振興的密碼:“以后搞‘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采茶季每人每天能多賺幾十塊,年輕人就不用往外跑了。” 實踐團成員一邊記錄,一邊盤算:“我們可以幫忙做電商運營,把桑葚果酒的成功經驗搬過來。”
風吹過茶園,帶著茶油的清香。這片曾滋養過紅軍的土地,正借著一片葉子的力量,長出新的希望。
黃牛養殖場的破局:一頭牛的困境與出路 香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草木香里,劉場長蹲在牛欄邊,看著小牛犢啃食帶著晨露的青草。“咱這牛吃的是沒打藥的草,喝的是山泉水,肉香得很。” 他黝黑的臉上笑紋舒展,可一說起銷路,眉頭又擰成了疙瘩:“山路遠,收購商總壓價,好肉賣不出好價。”
實踐團成員跟著劉場長轉遍了養殖場,問題漸漸浮出水面:交通像道無形的墻,把牛肉擋在山里;老經驗撐不起現代養殖,防疫、育種都是短板;村里年輕人少,會養牛的不懂電商,再好的肉也 “吆喝” 不出去。
“我們來想辦法!” 實踐團的年輕人動起了腦筋。他們教劉場長開直播,讓鏡頭對準啃草的黃牛和山間的晨霧;整理現代養殖手冊,把防疫知識寫成 “土話”;還計劃幫村里注冊 “香山黃牛” 品牌,用快遞把分割好的牛肉送出山。
幾天后,當劉場長在直播間里笨拙地回答 “牛肉怎么賣” 時,實踐團成員在一旁悄悄點贊。直播間里的詢問越來越多,像一顆顆種子,落在了山外的土地上。
青春的腳印: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落筆 離開安康那天,實踐團的隊旗在博物館露臺獵獵作響。從鎏金銅蠶到油茶果,從石斧到黃牛,他們忽然明白:鄉村振興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鎏金銅蠶吐出的產業鏈,是茶油里的紅色記憶,是黃牛蹄下的新路。
秦巴山的暮色里,實踐團的腳步聲漸漸遠去,但那些留下的東西正在生長:博物館里的生態智慧,正變成香山村的產業實踐;年輕人的知識,正化作山間的路、云端的銷路。
“三下鄉” 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這些細節里 —— 讓沉睡的歷史醒來,讓自然的饋贈發光,讓青春的力量,真正種進鄉村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