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深山的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一場由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發起的鄉村振興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近日,該校“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再次來到香山村的油茶樹基地,開展宣傳調研活動。這片曾經貧困落后的土地,如今正因陜西工大的持續幫扶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香山村的改變始于2018年,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這個小山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七年來,學校以“黨委統領、學科賦能、人才扎根”的三級聯動模式,為香山村量身定制了一套鄉村振興方案。從最初的貧困山村到如今的示范村,香山村的蛻變是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在香山村的油茶林中,實踐團的同學們身著印有“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字樣的文化衫,與村民們一起探討油茶樹的種植技術。這一幕不僅展示了學校與村民的緊密聯系,更是七年幫扶歷程的縮影。學校通過“黨委-駐村隊-院系”三級幫扶機制,將高校的資源與鄉村的需求緊密結合,為香山村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幫扶工作,從頂層設計入手,將香山村的幫扶納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七年來,學校建立了“季度專題研判”和“年度攻堅清單”制度,確保幫扶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12份針對性的幫扶方案相繼出臺,香山村也被確立為“鄉村振興產學研基地”,實現了高校資源與鄉村需求的精準對接。
陜西工大駐村工作隊始終堅守在香山村,接力棒從未中斷。從首任書記劉智鑫到現任王國柱,三批隊員扎根山村,每月撰寫一份《產業進展報告》,記錄著村莊的點滴變化。2025年,學校新推行的“科技特派員輪崗制”,讓專業技術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田間地頭,為村莊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在香山村村委會的墻上,一組組數據清晰地展示了七年的幫扶成果。教育賦能方面,23名香山學子享受學費全免政策走進大學校園,158名村民獲得國家認證的職業資格證書,500多人次參加了油茶管護技術培訓,提升了自身技能。經濟方面,村民年均收入從2018年的2600元增長到2025年的8500元,油茶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到500畝規模,成為村民的“致富林”。生態效益方面,油茶林年固碳量達120噸,200畝復耕的撂荒地獲評“水土保持示范園”,為村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返鄉創業的村民王選安對高校的幫扶感觸頗深。他創辦的香爐情農業開發公司,在陜工職大的技術支持下,建立了“油茶菌牛”循環系統,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0%。2025年,公司采用“根系保濕栽植法”,使新栽茶苗成活率達到95%,為千畝油茶擴種計劃注入了強大動力。
從深度貧困村到三產融合示范村,香山村的蛻變背后,是陜工職大制度化的幫扶網絡、實打實的成果追蹤和不斷優化的動態策略。如今,2025級學生接過科技助農的接力棒,繼續在秦巴深山中書寫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