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振興路:陜工學子 “三下鄉” 書寫安康實踐答卷
安康訊 為深入探索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扎實推進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7 月 8 日至 12 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鏈動安康・商貿筑夢” 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陜西安康市開展專項調研行動。實踐團聚焦紡織服裝、現代漁業等特色產業,通過實地走訪、專業賦能、直播助農等多元舉措,將學識轉化為振興動能,以青春擔當書寫服務地方經濟的生動答卷。
周密部署:筑牢實踐根基,錨定振興方向 作為學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載體,此次 “三下鄉” 活動得到校院兩級高度重視。7 月 8 日,商貿與流通學院召開行前動員會,8 名師生整裝待發,明確以 “專業賦能破解山區發展桎梏” 為核心目標。學院黨總支書記蔣鵬提出三項攻堅指令:依托安康香山村實踐基地深度采集民生需求,聚焦 “生產 - 物流” 斷點開展產業鏈診斷,以直播助農打通農產品出山通道。指導老師 劉瑞構建 “三組協同” 作戰體系,實行素材 “日清日結” 制度,針對秦巴山區多雨氣候與復雜路況規范走訪流程,全員投保意外險,嚴禁涉水、夜出,以周密部署確保實踐安全有序。
實踐團成員在動員會上莊嚴宣誓,將直播設備化作 “新農具”、智慧物流知識轉為 “新農技”,以 “暑期實踐 + 線上服務 + 畢業設計” 常態化機制,為安康產業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深耕紡織:解碼產業肌理,激活發展動能 7 月 12 日,實踐團首站走進中國西北紡織服裝產業城及陜西聚福匯源紡織工廠,開啟紡織產業專項調研。在聚福匯源工廠,企業負責人系統介紹發展歷程:作為安康紡織業標桿企業,近年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實現市場突破,年產針織衫等產品遠銷多地,為當地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成為穩就業、促增收的重要力量。
實踐團深入生產車間,實地考察從原材料檢測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 “安康制造” 的品質底氣。通過與管理層深度交流,團隊厘清企業在物流成本控制、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瓶頸.
結合現代商貿專業知識,提出 “線上線下渠道融合”“文創元素賦能產品” 等針對性建議。為表達對產品品質的認可,成員們現場下單采購,以實際行動助力拓寬銷路。
“ 企業發展與地方振興同頻共振。” 實踐團成員表示,將持續跟蹤企業需求,結合畢業設計深化產業鏈優化方案,推動紡織產業從 “規模擴張” 向 “品牌躍升” 轉型。
賦能漁業:科技點亮池塘,直播連接產銷 7 月 11 日,實踐團走進安康貝爾漁業集團有限公司,探索現代漁業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在總經理楊巧的帶領下,成員們實地考察現代化養殖基地:循環水系統使水資源利用率提升 70%、年節水量超 3 萬噸,自動化投餌機精度達 5 克 / 次、節省飼料 15%,物聯網水質監控系統實現溶氧量、PH 值實時調控…… 科技賦能讓傳統漁業煥發新生,令成員們深刻體會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的實踐意義。
基于對養殖全流程的深入了解,實踐團精選兩款特色水產品作為直播主推品,通過 “養殖基地實景展示 + 無公害養殖技術講解” 構建消費信任。兩小時直播中,成員們化身 “青春主播”,運用短視頻紀實、VR 互動等形式,生動呈現 “從池塘到餐桌” 的品質保障。限時優惠、工藝問答等環節點燃互動熱情,成功推動產品從線下走向線上,為企業品牌推廣提供新思路。
“大學生的新媒體技能,讓我們的好魚走出了大山。” 楊巧感慨道,實踐團的助力為企業打通了 “電商最后一公里”。
青春作答:以知促行,書寫振興新篇 此次 “三下鄉” 實踐,是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專業服務地方” 辦學理念的生動實踐。從紡織車間的工藝優化建議,到魚塘邊的直播助農行動,陜工學子以專業學識破解產業痛點,用青春活力激活振興動能,既彰顯了職業教育 “知行合一” 的育人成效,更詮釋了新時代青年 “挺膺擔當” 的使命情懷。
實踐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安康之行為起點,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把實踐成果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長效方案,讓青春之花在服務地方經濟的沃土上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