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蜜香與織聲中:青春叩響大山的振興之門
安康訊 當大巴山的晨霧還未散盡,那些懸浮在 800 米海拔處的云絮,正像一群沉默的見證者,凝視著一群年輕人的腳步。2025 年 7 月,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鏈動安康,商貿筑夢” 暑期社會實踐團的身影,掠過安康市漢濱區的群山與廠房 —— 在香山村的蜂箱旁,在合興養殖合作社的牛舍前,在中國西北紡織服裝產業城的織機間,他們用青春的熱忱,為鄉村振興的史詩,寫下了屬于這個夏天的注腳。
蜜色的困境與金色的希望 香山村的黎明,是被蜂群的振翅聲喚醒的。張場長的 150 余箱蜜蜂,在五味子與野菊花的芬芳里釀造著琥珀色的奇跡 —— 那些經過三次過濾的封蓋蜜,黏稠得能拉住陽光的絲線,滴在紙上不散,像一顆凝固的星辰。但這座深山里的寶庫,卻被 20 多公里的蜿蜒土路囚禁著。“雨天能陷住三輪車的路,是蜂蜜的枷鎖。” 張場長的嘆息里,藏著 90% 銷量困于鄰村的無奈,也藏著 70 元保本價與鎮上超市 40 元價差的尖銳矛盾。
實踐團的年輕人圍在蜜罐旁,玻璃罐里流淌的不僅是蜂蜜,更是他們關于 “出路” 的思考。“讓深山的清香飄進城市的窗欞。” 他們的筆尖在筆記本上跳躍:簡約包裝要印上大巴山的輪廓,短視頻要拍下凌晨四點檢查蜂箱的剪影,“認養蜂箱” 的構想更像一粒種子 —— 城市的客戶可以在線上認領屬于自己的蜂群,定期收到帶著草木清香的包裹,而蜂箱上的編號,將成為大山與城市之間最溫暖的紐帶。當張場長緊鎖的眉頭舒展時,蜂群的嗡鳴里,仿佛已多了幾分奔向遠方的雀躍。
牛鈴與直播:傳統養殖的數字覺醒 香山村 1200 米的海拔線上,森林覆蓋率 85% 的群山,為合興養殖合作社的黃牛鋪就了天然牧場。劉場長撫摸著黃牛油亮的脊背,這位年近六旬的守護者,眼神里既有對 “肉質鮮美卻藏于深山” 的悵然,也有對 “年輕人歸來” 的期盼。黃牛在林間悠閑啃食的畫面,本該是市場的寵兒,卻因信息閉塞,困在 “好肉難賣好價” 的閉環里。
實踐團的直播間架在了牛舍旁。鏡頭里,膘肥體壯的黃牛沐浴在山風中,劉場長手持牧草,細細講述生態養殖的秘訣:“我們的牛喝山泉水,吃天然草,每一口肉都帶著大山的清冽。” 彈幕里涌來的詢問,像一場及時雨 ——“能郵寄嗎?”“想實地看看”—— 這些來自屏幕另一端的熱度,讓劉場長的眼睛亮了起來。年輕人還教農戶剪輯短視頻,把黃牛奔跑的身影、牧草生長的姿態,都變成了 “香山村黃牛” 的活名片。當第一筆線上訂單確認時,牛鈴的叮當聲與鍵盤的敲擊聲,在山谷里譜成了新的樂章。
織機與云端:產業鏈上的文化新生 在中國西北紡織服裝產業城的車間里,織機的轟鳴像一首永恒的工業史詩。陜西聚福匯源紡織廠的流水線旁,從原材料檢測到成品包裝的每一步,都透著對 “品質” 二字的堅守。胡助力廠長的話語里,藏著企業的擔當:“我們不僅要織出好布,更要織出鄉親們的飯碗。” 這里的產業鏈,是就業的保障,也是地方經濟的支柱,但如何讓 “安康織造” 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仍是未解的課題。
實踐團的 “非遺織造・云端煥新” 計劃,為織機插上了翅膀。他們策劃的直播里,非遺傳承人將在鏡頭前再現秦漢織錦紋樣的精妙,VR 技術會帶觀眾 “走進” 車間,看紗線如何變成衣衫;“絲路霓裳” 盲盒里,既有熱銷的針織衫,也有手繪的紋樣圖譜,讓每一件產品都成為文化的載體。當實踐團成員現場下單采購時,他們買下的不僅是幾件衣服,更是對 “產業 + 文化” 模式的信心。織機轉動的節奏里,開始融進云端的數據流,古老的技藝正借著數字的東風,駛向更遠的市場。
青春的足跡,振興的路標 從香山村的蜂箱到紡織廠的車間,實踐團的腳步丈量著鄉村振興的每一寸土地。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是用專業學識敲開困境之門的 “叩門者”:為蜂蜜設計品牌,為黃牛搭建銷路,為紡織注入文化 —— 這些行動,恰如雨果筆下 “穿過黑暗的火炬”,照亮了大山與市場之間的通途。
當夕陽為蜂箱鍍上金邊,當直播間的熱度還未散去,當織機的聲音與年輕人的討論聲交織,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蜂蜜、黃牛與布匹的 “出山之路”,更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模樣:它藏在張場長舒展的眉頭上,在劉場長亮起的眼神里,在胡廠長欣慰的笑容中,更在年輕人筆記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計劃里。
這便是 “三下鄉” 的意義 —— 讓青春的力量與土地的脈搏共振,讓知識的光芒照亮振興的征途。大巴山的霧終將散去,而那些被年輕人播下的種子,必將在某個清晨,綻放出屬于鄉村的、更燦爛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