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淮大地,暑氣蒸騰,卻擋不住一群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的熱忱。滁州校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小分隊,以“穿越滁寧烽火,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于7月6日起踏上了滁州與南京的紅色土地,在歷史遺跡中追尋革命足跡,在精神洗禮中汲取奮進力量。
7月6日清晨,小分隊首站抵達滁州市博物館。在紅色文化展廳內,泛黃的戰地日記、銹跡斑斑的步槍、褪色的革命徽章,無聲訴說著皖東大地的烽火歲月。講解員指著一幅《淮南抗日根據地形勢圖》介紹:“抗戰時期,滁州是華中敵后抗戰的重要根據地,軍民攜手創下了‘藕塘保衛戰’等經典戰例。”展廳內的互動投影重現了根據地軍民開墾荒地、自制武器的場景,隊員們俯身細看,眼神里滿是敬佩。
圖為隊員參觀抗日展覽
次日,小分隊轉赴南京,開啟第二天的紅色征程。上午9時,中山陵392級臺階上,隊員們拾級而上,汗水浸濕了額發卻沒人停下腳步。在紀念堂內,隊員們凝視著孫中山銅像,目光在“天下為公”的匾額與銅像堅毅的神情間流轉。
圖為“天下為公”的匾額
許久才在筆記本上寫下幾筆感悟。午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內的黑白照片令人動容:1669位烈士名單中,既有中國飛行員,也有來自美國、蘇聯等國的援華勇士。隊員們在“蘇聯志愿航空隊”展區前佇立,手指輕輕拂過展柜玻璃,目光停留在一張中外飛行員并肩檢修戰機的照片上。
當日下午,小分隊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烈士紀念塔巍峨聳立。隊員們手捧白菊,緩步走到紀念塔前,整齊列隊。在肅穆的氛圍中,他們緩緩將白菊擺放在塔前的祭臺上,深深鞠躬,以此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
圖為實踐隊員為烈士獻花
獻花儀式結束后,隊員們移步至不遠處的烈士群雕前。群雕由179塊花崗巖拼成,塑造了9位不同身份、神情堅毅的烈士形象,有的緊握拳頭怒視前方,有的昂首挺胸眺望遠方,每一道紋路都鐫刻著烽火歲月的不屈與堅守。隊員并肩站定,目光莊重地望向鏡頭,身后是蒼勁的松柏與巍峨的群雕。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
兩天行程雖短,卻讓5名隊員深刻理解了“紅色文化”的厚重內涵。隊長在實踐日志中寫道:“從滁州到南京,烽火歲月里的信仰之光從未熄滅。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讓這段歷史成為奮進路上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