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7月17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涪韻探鮮”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走進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開展為期八天的實地考察。團隊聚焦當地特色產業、種植創新、文化傳承、科技賦能、鄉村治理及民生民情等多方面,深入探尋鄉村振興的“二渡密碼”。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二渡村手工榨菜招牌的合照 胡晨曦供圖)
7月10日,實踐團去到手工榨菜工廠進行考察調研。手工榨菜是產業振新的核心亮點,榨菜工廠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特色生產模式。生產流程嚴格遵循運輸、清洗、切片、分裝、腌制、拌料、包裝、殺毒等工序,其中腌制環節堪稱關鍵,部分榨菜需經二次腌制以確保品質;拌料環節堅持秘制配方,手工鑿制辣椒、花椒等調料粉,激發原始香味,最終形成麻辣、香辣等多樣風味。工廠通過“一產奠基、二產推動、三產創新”的全鏈條發展模式,讓手工榨菜暢銷全國,年銷售額可觀,帶動眾多農戶增收。
(圖為實踐團聽手工榨菜廠生產負責人華老師講解生產線 程文雨供圖)
7月11日,實踐團去到二渡村特色產品種植基地。特色種植創新是二渡村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地采用冬夏兩季輪作模式,夏季種植1989特種玉米,冬季培育特色青菜頭,3000畝種植規模背后,是50-70歲農民群體的堅守。在村支部支持與村民努力下,種植基地土地符合標準,政府還分發農科院新研發的優質種子試種。水稻種植基地中,紫水稻等高產品種有序生長,高處俯瞰可見由綠水稻與紫水稻組成的“世界榨菜之鄉”字樣,彰顯“科創+”“綠色+”發展成果。此外,1985特色玉米畝產約800斤,與渝東南農科院聯合研發的青菜頭新品種,也通過科技賦能提升了產量。
(圖為實踐團去到水稻田間進行考察 程文雨供圖)

(圖為實踐團去到玉米田間進行考察 程文雨供圖)
7月12日,實踐團去到涪陵榨菜歷史記憶博物館,探尋文化傳承與跨界影響力為榨菜產業注入深厚底蘊。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萬紹碧、李朝盛、白長文等深耕技藝,2015年評選的“十大民間藝人”彰顯民間活力;市級傳承人趙平主導的《整形袋裝榨菜的開發》成果,取代傳統壇裝模式,推動行業跨越發展。更令人矚目的是,榨菜跨界影響力顯著,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累計陪伴超10次太空任務,穩居航天員最喜愛食品榜首;羽毛球世界冠軍張亞雯、奧運冠軍武大靖等為其代言或推廣,更是吸引百萬網友關注。
(圖為實踐團成員了解涪陵榨菜的民俗特色 程文雨供圖)

(圖為實踐團在涪陵手工榨菜歷史記憶博物館合照 胡晨曦供圖)
7月13日,實踐團去到渝東南農業科學院,探求農業科技賦能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動力。實踐團走進涪陵農業科技研究院的智能溫室,無土栽培番茄青紅相間,展現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的高效精準;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品種展示區,不同品種種子有序陳列,凸顯品種選育對產量與品質的關鍵作用。戶外水稻田與水培植物區,展現傳統種植與創新技術的融合;園藝療養區以“自然快樂,讓植物治愈心靈”傳遞農業與生態、康養融合的理念,頭頂懸掛的“種子博物館”則呈現物種多樣性。渝東南農業科學院94名在職職工及“榨菜雜交育種之父”陳材林的成果,為產業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圖為實踐團去到二渡村渝東南農科院參觀 程文雨供圖)
7月14至15日,實踐團深入二渡村的文旅特色場地,探究產業融合與文旅發展的特色路徑。當地依托榨菜產業,打造“農業+工業+文旅”融合模式:涪陵榨菜集團的智能化生產線成為工業旅游亮點,百畝農田畫以藝術化種植形成獨特景觀,結合榨菜花海、田園民宿等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文旅方面,二渡村通過完善食宿產業、改造傳統民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旅游場景,吸引親子家庭、學生群體;研學旅行基地與周邊學校合作,讓學生在農事體驗中了解綠色農業。不過,旅游旺季集中在冬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待完善等問題仍制約文旅規模。
(圖為二渡村發展旅游業打造的荷花池 程文雨供圖)

(圖為二渡村打造的特色場景地圖 胡晨曦供圖)
7月16日,實踐團去到二渡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引領與鄉村治理是發展的堅實保障,二渡村堅持黨建引領,通過“三抓三強”機制筑牢根基:選優配強班子,回引人才擔任村黨委書記,吸納企業、農科院黨員骨干進入村黨委;構建四級組織體系,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黨員助農突擊隊,2024年開展12場人居環境整治活動,600余人次參與;培育致富尖兵與“土專家”,引入博士與青年創業團隊,形成人才支撐。在產銷體系上,通過3個榨菜專業合作社年銷鮮榨菜300余噸、半成品2000余噸、成品500余噸,年產值2500余萬元;“一價兩金”機制(800元/噸保護價+入股分紅)讓農戶增收,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1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2.51萬元。
(圖為實踐團采訪二渡村黨委副書記蔡朝波 胡晨曦供圖)
7月17日,實踐團來到二渡村村民家里進行走訪,通過民生民情調研揭示發展現狀與挑戰。二渡村全村3000余人,常住人口約1500人,多為三峽移民,2019-2020年房屋翻修由政府與村民共擔費用,人居環境改善。村內100余名退役軍人享受國家補助,生活安穩。但村莊也面臨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低、教育資源薄弱(無幼兒園,小學規模小且距離遠)、交通不便制約文旅發展、部分土地因肥力不足閑置等問題。
(圖為實踐團去到居民家中調研 程文雨供圖)
此次實踐中,“涪韻探鮮”振興鄉村實踐團深入見證二渡村以榨菜產業為核心,通過科技賦能、黨建引領、三產融合走出的特色振興路。實踐團表示,將梳理調研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青年視角與智慧,助力更多鄉村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