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間的振興協奏:油茶林與高校幫扶的雙向奔赴
近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商貿學院“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實踐團走進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在500畝油茶林中,探尋生態產業與高校智慧碰撞出的鄉村振興火花。
深山里的“黃金林”:稀缺油茶的逆襲之路
香山村藏著一個“生態密碼”——這里是全國僅有的三處規;筒璺N植地之一,與福建龍巖、江西贛州的油茶產區遙相呼應。秦巴山區特有的弱酸性土壤,搭配溫潤的山地氣候,為油茶樹營造了絕佳的生長環境。經過30年的技術攻堅,當地突破了油茶“難存活、掛果少”的種植瓶頸,昔日零星分布的油茶樹,如今連成了郁郁蔥蔥的產業林。
實踐團成員穿行在油茶林間,飽滿的茶果掛滿枝頭,沉甸甸地壓彎了枝條。“這可不是普通的果樹,是咱村民的‘錢袋子’。”基地負責人王選安撫摸著油茶樹,向學子們細數油茶的“傳奇履歷”:抗戰時期,百姓用茶油為傷員處理傷口,被周恩來總理贊為“救命油”;江西民間嫁女,嫁妝里必有20斤茶油,因其能滋養母嬰,得名“月子油”。而茶油煙點高、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超90%的特質,更讓它成了食用油市場的“新貴”。實踐團成員們舉著手機拍攝,鏡頭里的油茶林,既是生態畫卷,也是致富希望。
校地共繪振興圖:高校智慧扎根山間
香山村油茶產業的崛起,離不開陜工大商貿學院的“全鏈條幫扶”。學校搭建的“黨委統籌+駐村團隊+院系聯動”三級機制,像一條紐帶,把高校的科研資源、人才優勢源源不斷輸送到深山。
十余年來,幫扶從未“斷檔”:學校堅持“季度碰頭分析、年度攻堅清單”制度,從產業規劃到技術落地層層把關;駐村工作隊換了一任又一任,從首任書記劉智鑫到現任王國柱,隊員們每月都會寫下《油茶產業成長記》,詳細記錄掛果率、病蟲害防治等細節;2025年新實行的“科技特派員輪值制”,更是讓農業技術專家定期駐點,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把實驗室“搬”到了油茶樹下。
教育幫扶同樣暖心:學校為香山村學生減免學費,圓了深山學子的大學夢;給村民開的“技能小課堂”更受歡迎,從油茶管護技巧到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學本事、長本領。
返鄉人帶富鄉鄰:科技激活鄉土潛力
在陜工大技術團隊的支持下,村民王選安回村創辦了香爐情農業開發公司,琢磨出“油茶+食用菌+黃牛”的循環種養模式,讓土地“一田三收”,利用率提高了四成。今年新試的“根系保濕法”,讓新栽茶苗成活率飆到95%,為千畝油茶擴種計劃打下了底氣。
“高校帶來的不只是技術,是讓村子換了種活法。”王選安望著漫山油茶林,語氣里滿是感慨。他的公司不僅自己賺錢,還帶動周邊20多戶村民入股,成了村里“創業帶富”的樣板。
續寫綠色新篇:青春力量接棒前行
從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到如今的三產融合示范村,香山村的蛻變,藏著陜工大“制度化幫扶、精準化施策”的智慧。2025級的學子們接過了學長學姐的接力棒,這支“走了還會再來”的智囊團,正帶著新想法走進油茶林——有的研究茶油深加工,有的策劃電商銷售方案,讓“香山油茶”的招牌越擦越亮。
未來,陜工大商貿學院還將和香山村深化合作,探索更多“生態+科技+教育”的幫扶模式。而這片油茶林,也將在高校智慧的滋養下,繼續在秦巴山區的青山間,書寫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的新故事。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