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里的增收夢:大山蜂蜜的“出山”難題
香山村的山腰上,一排排木質蜂箱錯落有致,箱體上的裂痕里嵌著經年累月的蜂蠟,散發著淡淡的甜香。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鏈動安康·商貿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們蹲在蜂箱旁,看著養蜂人小心翼翼地取出蜜脾,黏稠的蜂蜜順著木框緩緩滴落,在陽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
“這蜜好是好,就是走不遠。”張場長用刮刀輕輕刮去蜜脾上的蜂蠟,聲音里帶著惋惜。香山村的蜂蜜,采自秦巴山區的野花,不摻糖、不兌水,每年能產不少,但大多只能在周邊鄉鎮售賣。“最遠賣到過縣城,一斤比山里貴兩塊錢,可來回油費、過路費一算,等于白跑。”他說,曾有外地客商來考察,一聽運費要占成本三成,搖搖頭走了。
實踐團成員們發現蜂場選址都在避風向陽的山坡——這里花期長、污染少,是養蜂的好地方,卻也是交通的“盲區”。從村里到最近的蜂場,要走四十分鐘山路,遇上雨天,泥濘的小路連摩托車都難通行。
更讓村民頭疼的是“信息路”也不通。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不懂電商,不會用直播,連快遞點都要到十公里外的鎮上才有。“聽說網上能賣好價錢,可咱不會弄啊。”一位大娘拿出手機,屏幕上還停留在微信聊天界面,“孩子教過我拍視頻,可山里信號差,半天發不出去。”
實踐團成員們試著用手機直播蜂場環境,剛播了十分鐘就卡成了“PPT”。“網絡信號和交通一樣,都是大山里的‘腸梗阻’。”團隊成員感慨道。調研中,他們發現村民們不是沒想過辦法:有人試過合伙買貨車,卻因山路難行、維修成本高閑置了;有人想辦蜂蜜加工廠,又怕原料運不進、產品運不出。
離開蜂場時,暮色已濃,蜂箱里的嗡鳴漸漸低沉。實踐團的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下:“蜂蜜的甜,不該困在大山的苦里。如何讓‘甜蜜產業’突破交通壁壘,是香山村增收的第一道關。”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