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濰坊7月23日電(通訊員林亞欣)科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為引導青年學子深入了解科技助農新成果,2025年7月23日,山東理工大學“一路前行”實踐團前往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尋智能農業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7月23日上午,“一路前行”實踐團在隊長張藝錦的帶領下,線下成員全部參與,走進壽光云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實地參觀智能農業設備,學習科技賦能農業的創新模式,調研智能裝備對壽光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智能設備顯神通,水肥管理煥新顏
在公司負責人吳總的引導下,實踐團首先接觸到了核心產品——智能水肥一體機。“這臺設備的控制系統由我們自主研發,支持語音交互和定位功能,一句‘你好,小正’就能喚醒操作界面。”負責人吳總邊演示邊介紹。設備既支持人工手動操作,也可通過手機遠程控制,真正實現了“指尖上的農耕”。
實踐團成員觀察到,設備后端連接肥料桶,液體或固體肥料從進料口加入后,可通過攪拌系統充分混合,再經滴灌或噴灌管道輸送至田間。“像藍莓這類對水肥要求極高的作物,需要定時定量補給,這臺設備能精準控制灌溉時長和施肥量,比人工操作更省心。”負責人吳總補充道,設備還搭載了土壤EC、pH值感應系統,當數值低于設定標準時會自動啟動灌溉,達到閾值后自動停止,特別適用于大田、溫室、園區等多種場景。
此外,設備配備雙重過濾系統和自動排沙功能,可有效避免泥沙堵塞滴灌或噴灌孔,保障設備穩定運行。“大田用的設備多為移動式,溫室里的則固定安裝,針對不同作物需求,還有單通道、雙通道、三通道等型號可選,滿足氮、磷、鉀等元素的精準配比。”負責人的講解讓實踐團成員對智能設備的靈活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圖1為智能水肥一體機。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鄭安慧攝
科技組裝筑基石,可視化屏掌全局
隨后,實踐團走進控制系統組裝車間,現場觀摩了設備核心部件的組裝過程。負責人介紹,車間不僅負責硬件組裝,還專注于軟件系統的開發,如電子圍欄功能——當設備超出預設范圍,會通過小程序實時報警,既防盜又能追蹤軌跡,顯示屏還可對操作員進行實時抓拍,保障設備規范使用。在物聯網平臺展示區,一塊可視化大屏吸引了眾人目光。屏幕上實時顯示當地氣象數據(風速、風向、太陽能等)、大棚環境參數(溫濕度、光照)、水肥機運行狀態及種植信息,甚至包含蔬菜價格和預警提示。“平時可用手機小程序操作單園區設備,若管理多個園區,大屏監控更高效。”負責人吳總表示,平臺支持定制化配置,能根據不同園區需求調整顯示模塊。實踐團還了解到,溫室控制柜也是公司的重點產品,可遠程或手動控制遮陽、補光燈、卷簾等設備,與水肥系統形成聯動,構建起“感知-決策-執行”的智能農業閉環。

圖2為壽光云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重點產品溫度控制柜。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鄭安慧攝

圖3為壽光云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可視化大屏。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鄭安慧攝
企農聯動促發展,利弊并存謀突破
在調研過程中,負責人吳總與實踐團深入交流了科技助農的實際成效與挑戰。“我們的設備已廣泛應用于大田、溫室和特色種植園區,像藍莓種植戶通過精準水肥管理,不僅節省了30%以上的人工成本,產量還提升了15%。”負責人吳總介紹,公司通過與合作社、種植大戶合作,提供技術培訓和售后支持,助力規模化種植提質增效。
然而,挑戰同樣存在。“散戶對設備的接受度較低,一是成本問題,二是老年農戶對智能操作不夠熟悉。”負責人吳總坦言,年輕勞動力流失導致農村對科技設備的需求與實際操作能力之間存在差距。對此,公司正聯合高校開展技術科普,開發更簡易的操作界面,并嘗試與政府合作推出補貼政策,降低農戶使用門檻。
科技賦能繪藍圖,青春聚力興鄉村
此次實踐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智能農業技術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人工耕作到智能管理,科技正重塑農業生產模式。實踐團成員表示,將把所見所學轉化為行動,積極傳播智能農業理念,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智慧。

圖4為壽光云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總與實踐團成員的合照。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鄭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