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沃土孕育“推普”之花
7月2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普傳寧夏,語筑心橋”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寧夏同心縣丁塘鎮小山村開展普通話推廣實踐活動。志愿者們通過趣味課堂教學與田間地頭調研相結合的形式,以實際行動踐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使命,讓普通話成為連接童心與世界的橋梁。
“我叫丁揚,今年7歲,家在寧夏同心縣豫海鎮……”在志愿者們的指導下,22名小朋友依次使用較為生澀的普通話進行自我介紹,開啟了普通話課程的講授。如何讓普通話更加深入人心并容易學會?志愿者們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融入“方言翻譯官”擂臺賽、“電話傳音”游戲等環節,潛移默化地將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遞給孩子們,課堂間一對一的巡回指導和細致認真的糾正發音也讓孩子們對普通話掌握得更加扎實。

圖為“普傳寧夏,語筑心橋”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志愿者在為同學糾正字音。張思瑞攝
活動中,實踐團為發音進步顯著的孩子準備了書包造型鉛筆盒、拼音筆記本等紀念品。孩子們接過獎品時的真摯感謝與認真態度,讓志愿者們倍感溫暖。活動尾聲,22名兒童在“普傳寧夏 語筑心橋”橫幅前合影,紛紛表示不僅要自身學好普通話,還將督促家人共同學習。
田埂間的“聲音調研”
田鑫怡、張思瑞、夏子贏帶領團隊深入村屯農家開展普通話使用情況調研。志愿者們以拉家常的方式與村民交流,了解不同群體的語言使用習慣。

圖為志愿者們進行問卷采訪。邱佳睿攝
調研過程中,面對視力不佳的老人,志愿者田鑫怡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主動解讀問卷內容;志愿者張思瑞則沿巷走訪農戶,記錄家庭語言使用偏好;志愿者夏子贏在公交站點與返鄉年輕人交流,了解外出務工時的語言使用需求。
問卷數據顯示,中年男性多表示“能聽懂但說不流利”,年輕女性則普遍因工作需要使用普通話;種植大戶傾向于用方言談生意,而村辦企業的年輕人則依賴普通話與外地客戶溝通。該地整體呈現出“老人靠方言生活、中年人靈活轉換、兒童在校熟練使用”的語言使用格局。團隊在調研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后續分析當地語言使用現狀提供了扎實依據。

圖為志愿者們與參與普通話教學課程的孩子們的合影。張思瑞攝
實踐團結束活動返程時,小山村的田埂間仿佛仍回蕩著孩子們練習繞口令的聲音與鄉親們帶著口音的普通話。當童心沃土遇上耐心澆灌,此次活動播下的語言種子,必將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為促進區域交流、推動發展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據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普傳寧夏,語筑心橋”暑期社會實踐團已入選2025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協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