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重大發展布局,承載著實現城鄉融合、產業興旺、共同富裕的深遠使命,為新時代“三農”發展錨定方向。為深入了解鄉村振興進程,貫徹三下鄉實踐宗旨,7月22日至7月23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蟹逅智水實踐團隊前往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開展為期兩日的調研。
奔赴水鄉:開啟蟹殖調研之旅
7月22日下午時分,團隊成員陸續抵達消涇村村委會,在與當地工作人員的溝通指引下,成員們前往“一號基地”實地參觀。此時還未至螃蟹豐收時節,蟹農們早早投喂下飼料便離去,除卻細密的蟬鳴,唯有增氧設備激起的水花起落有序,與之應和。消涇村養蟹業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發展至今已初具規模,規整的養殖塘塊,如棋盤般鋪展,水體清澈,周邊樹木成林,與養殖區形成和諧生態系統。

圖為江蘇省蘇州市消涇村螃蟹養殖一號基地卜妮婕供圖

圖為江蘇省蘇州市消涇村螃蟹養殖一號基地卜妮婕供圖
解碼蟹村:文化與生態的雙維探尋
隨后,團隊成員分別去往村大閘蟹文化館及消涇村的陽澄湖地區抗日斗爭史跡陳列館。消涇村的大閘蟹文化館以“蟹”為主題,通過沉浸式光影體驗和多媒體互動生動地向游客們展示了這里的蟹文化,從“蟹”字由來,到蟹的生長周期、蟹的品種、蟹的做法等等,應有盡有。“蟹”,早已不僅僅是消涇村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活計,而成為一代代傳承至今的文化基因。在這里,吃蟹和懂蟹已然密不可分,來往的游客們帶走的是肥美鮮嫩的陽澄湖大閘蟹,更是一身濃濃“蟹味”。

圖為消涇村大閘蟹文化館館中陳設楊倩供圖
這座位于陽澄湖北岸的江南古村,在抗戰時期也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承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記憶。陽澄湖江抗紀念館中真實反映了當年軍民的抗日斗爭歷程,成員們在參觀過程中拓寬了對紅色精神的認識,也對消涇村的紅色底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圖為消涇村抗日斗爭史跡陳列館何璟供圖
對話鄉鄰:聆聽蟹農養殖心聲
剩下的時間里,團隊成員三兩一組與村民、蟹農及批發商們展開交流對話。在與村民們的交談中,成員們了解到如今的陽澄湖大閘蟹實際上并非直接養殖在陽澄湖中,而是借調湖水在養殖基地的蟹塘進行培育,“那個螃蟹的排泄物是很臟的,那水源就被污染了。”在消涇村養蟹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蟹農們也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開拓出更科學、更綠色的養殖方式,實現傳統養蟹的轉型。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進行交流對話馬和悅供圖
此外,蟹逅智水實踐團隊還向當地的蟹農、批發商們發放問卷調查,在走訪調研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消涇村當地的銷售體系已經相當完善,“有很多游客專門到我們這里來吃蟹,我們也有很多老顧客、回頭客。”得益于遠近聞名的陽澄湖大閘蟹的名號,消涇村的螃蟹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每每金秋十月螃蟹收獲時節,前來游玩品蟹的游客絡繹不絕,呈現一派盛況。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養蟹專家進行問卷交談邱雪供圖
青春賦能:以青春力量助鄉村振興
據了解,目前消涇村的養蟹從業者多為中老年,缺乏年輕血液注入創新活力。而大學生下鄉實踐,恰好為這種現狀帶來新的可能,年輕一代的知識視野、創新思維與鄉村產業的結合,或許能為傳統養殖注入新的發展動能。這種人才與鄉村產業的碰撞,不僅讓村民對產業未來有了更多期待,也讓團隊明確:推動人才下鄉,鼓勵年輕人扎根鄉村,讓青春力量與鄉土發展緊密聯結。

圖為蟹逅智水實踐團隊成員合影何璟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