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科技學院惠藝啟樓突擊隊于2025年7月10日來到惠州市良井鎮城市客廳,開展了一場融合歷史探訪、文化體驗與公益研討的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展覽、體驗書法藝術、研討支教方案以及設計文創產品,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良井鎮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蓬勃的現代活力。此次活動不僅為當地文化傳承注入了新思路,也為后續“三下鄉”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印象良井,城市客廳
良井鎮城市客廳坐落于惠州市惠陽區,是一座集歷史展示、文化傳播與公共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展廳內陳列著良井鎮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通過實物、圖文與多媒體等形式,生動呈現了當地農耕文明、商貿變遷與民俗風情。此外,城市客廳還設有互動體驗區,讓訪客在書法創作、傳統手工藝等活動中近距離感受文化魅力。作為良井鎮的文化地標,這里既是追溯歷史的窗口,也是激發創新靈感的重要平臺。
良井一角(卓藝睿攝)
二、尋跡良井,對話古今
走進惠州市惠陽區印象良井城市客廳一樓展覽廳,一場融合鄉土認知與實踐思考的研學之旅就此展開。展廳以“繪·良圖”“塑·良源”“贊·良人”“思·良情”“賞·良景”“觀·良井”為歷史脈絡,構建起立體的地域認知體系。
“繪·良圖”板塊可探究“百千萬工程”規劃邏輯,理解城鄉發展的系統思維;“塑·良源”通過歷史脈絡梳理,培養地名溯源與區域變遷的研究能力;“贊·良人”展現的名人故事,為鄉土人文精神傳承提供鮮活案例;“思·良情”“賞·良景”則通過影像與場景,引導學習者觀察民俗肌理與生態特征,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良田美井陌上原鄉”的認知。
了解良井發展歷史(黃梓瀅攝)
良井杰出鄉賢(張鐘寧攝)
三、筆繪初心,愛筑良井
移步城市客廳,兩組人員正圍坐桌前,熱烈討論著各自的項目。支教組的桌面上攤開著課程大綱,幾位成員正與指導老師逐節推敲:“鄉土課可以結合展廳里的良井歷史,讓孩子們從身邊地名學起。”“手工課或許能融入本地非遺,既有趣又能傳承文化。”老師在筆記本上標注,提出建議:“要兼顧趣味性和知識性,比如用情景劇演繹良井名人故事。”
隔壁桌的文創組則對著草圖和素材熱議:“這個‘莉莉’IP形象,要不要再加入客家斗笠元素?”“筆記本封面用良井稻田航拍圖怎么樣?”有人翻出展廳里的老照片,提議:“把古驛道元素簡化成紋樣,印在帆布袋上肯定受歡迎。”兩組討論聲交織,都在為讓良井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傳播而構思。
文創設計(張鐘寧攝)
指導老師進行支教指導(黃梓瀅攝)
四、書承古意,墨拓新章
隊員們抵達印象良井城市客廳二樓,參觀書法室開展調研。墨香縈繞間,墻上楷書端莊、行書瀟灑。隊員們駐足細品運筆轉折,主動拿起毛筆在交流中嘗試書寫,從筆墨技法聊到文化傳承,在一筆一劃的韻律中感受漢字的風骨與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調研中,隊員們不僅記錄下書法室的陳設布局與活動開展情況,更被這份浸潤著傳統文化氣息的雅致所打動,深刻體會到書法作為文化載體,在惠陽區良井鎮中涵養鄉風、傳承文脈中的重要作用。
書法指導(王婧頤攝)
書法體驗(李宗桓攝)
本次印象良井城市客廳研討活動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建設成果,更為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探索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積累了經驗。隊員們通過參觀展覽、研討支教方案、設計文創產品以及體驗書法藝術,進一步明確調研方向和完善調研內容。此次調研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印象良井城市客廳”作為文化載體的溫度與力量,期待以此次調研為起點,進一步激活良井文化資源,隊伍將繼續蓄力,為鄉村振興添彩,為文脈傳承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