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創飛科技實踐團走進魯西農業科技研究所對話科研團隊學習農業創新
7月23日,創飛科技實踐團走進山東莘縣,專程拜訪魯西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負責人杜清華,深入學習當地在土壤改良、農業綠色循環體系構建及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等領域的創新實踐,探尋農業發展的全新驅動力。
意外發現中的堅守:菌群研究的破冰之路
杜清華的研究始于一次海邊的偶然發現:一株陸生草本植物竟能在高鹽的海邊環境中存活。他推測其根系周圍或許存在特殊菌群,可幫助植物適應高鹽環境,隨后收集根系周邊土壤帶回研究,最終成功分離出數種特殊菌群。面對“偏離主業”的質疑以及同行“這類研究早該有成果”的否定聲音,杜清華并未動搖。在分離出菌群的第二年,他投入近40萬元,在莘縣搭建起簡易大棚,開展小規模實驗以驗證菌群的實際效用。
多地采樣與對比實驗:菌群改土潛力的探索之旅
為全面驗證菌群在不同鹽堿地的作用,杜清華團隊前往德州、濱州、黑龍江、遼寧等典型鹽堿地區,采集了大量土壤樣本。“不同地區的鹽堿地,其形成原因、成分構成和鹽分含量差異很大。”杜清華舉例說明,“德州由于地下水位較高,鹽分借助土壤毛細管作用上升到地表;而黑龍江部分鹽堿地,則是因為過度開墾破壞了土壤原有結構。”
為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團隊在研究所大棚設置了多組實驗:將不同地區的土壤樣本分別接種菌群或作為對照樣本,種植相同作物并進行長期觀察。這種“對比驗證實驗”操作繁瑣,團隊成員需要定期檢測土壤鹽分、pH值,觀察作物生長狀況及病蟲害情況并詳細記錄。“有時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會在大棚里待上十幾個小時。”杜清華表示,“但付出是值得的——接種了菌群的土壤,作物成活率、產量都有明顯提升,土壤鹽分也在逐漸下降。”
綠色循環新路徑: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革新
針對化肥過量使用導致的土壤次生鹽漬化、秸稈處理不當引發的污染等農業痛點,杜清華團隊在菌群技術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綠色農業循環”模式。在早期推廣秸稈還田時,團隊發現自然發酵存在與幼苗爭奪氮元素、溫度失控影響根系生長等問題。為此,他們聯合科研機構優化技術,將秸稈與糞便、木渣等農業廢棄物混合,接種分離出的菌群進行科學發酵,制成生物有機肥。
這一做法不僅解決了廢棄物污染問題,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板結狀況,減少化肥使用量。“活化劑”技術是該模式的核心創新點,借助這一技術實現了土壤“種植中休耕”:通過隔離、發酵、深翻等步驟,無需專門進行休耕,經過一段時間后,土壤有機質得到提升、鹽分降低,成本遠低于傳統休耕方式。“國外依靠輪作休耕來恢復土壤肥力,但我國耕地資源緊張,難以實施,這種模式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杜清華解釋道。
成果轉化:科研助力農業創新升級
所有的努力都收獲了回報,杜清華團隊的菌群研究成果顯著,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政府撥款建立魯西農業科學研究所,為團隊提供了更優越的科研條件,助力深入開展土壤改良等研究工作。研究所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加入,加強了與高校、企業的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使其成為當地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創飛科技實踐團通過此次學習,也對農業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撰稿:劉佳
投稿:張皓琪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