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大學生社會實踐新聞投稿平臺

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 “云嶺星火,紙韻千年”文化宣傳實踐團

    2025-07-24    閱讀:
    來源: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云嶺星火,紙韻千年”文化宣傳實踐團
  
  在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傳統非遺文化的保護與紅色基因的傳承受到高度重視。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技藝,7月10日到7月14日,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云嶺星火,紙韻千年”文化宣傳實踐團走進宣城市涇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通過實地調研、參觀體驗以及問卷采訪等形式,旨在探尋文化傳承與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為講好中國故事、賡續精神血脈凝聚青春力量。
  01古韻民聲:查濟村的千年風華與保護考題
  實踐團首站來到了宣城市涇縣查濟村。實踐團成員們穿梭于青石板古巷,指尖拂過磚石木溪,目光定格在石雕的細膩紋理、磚雕的精巧構圖、木雕的靈動氣韻之間。村口財神樓內,財神塑像凝視往來煙火;樓下財神橋橫跨兩岸,將古村的生活氣息連綴成篇。巷弄間的花磚墻暗藏玄機,200年的老磚不染灰網,青白紋路似宣紙淡墨,暈染出時光的沉靜。
  實踐團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先后參觀了寶公祠、二甲祠、洪公祠等主要祠堂。其中二甲祠作為代表性的徽派建筑,以“見木不見磚”的徽派風格著稱,它采用五鳳樓式門樓,建造工藝復雜,是徽州地區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邁進祠堂,三進院落里“欽點翰林”牌匾醒目,院落上方雕刻的松鼠葡萄與鳳穿牡丹更是寄托了古人對子孫萬代、家庭和睦的美好祝愿。享堂中間的天井用于采光、通風和收集雨水,天井與瓦片刻有祥紋,增添了一份祥瑞之氣。而寶公祠規模宏大,石雕、柱礎精美,曾獲專家“可與故宮媲美”的評價。
  行至“一簾幽夢”紅樓橋,十米高的橋拱將兩岸白墻黑瓦攬入碧波,溪水潺潺流淌,倒映著村民洗衣浣物的尋常場景。這份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既要守護古村的物理形態,更要延續其生生不息的生活肌理。實踐團以腳步丈量阡陌,在青磚粉黛間讀懂查濟建筑之美,這份歷經歲月淬煉的風貌,正是文旅產業的根基,更為鄉村振興筑牢了文化底氣。
  圖為實踐團在查濟村村口前合影。石佳麗 供圖
  隨后,實踐團成員深入查濟村巷陌,與村民圍坐閑談,在商鋪老板娘“政府牽頭整治街道衛生、落實政策扶持”的講述中,觸摸到古村的鮮活脈搏。走訪調查發現,村落中多為守護祖宅的長者,他們對古建筑修復堅守“修舊如故”的原則,從木構榫卯的嚴絲合縫到雕花窗欞的古韻留存,皆以敬畏之心延續著祖輩智慧。談及古村保護,村民們熱情高漲,紛紛表示愿為守護家園添磚加瓦。
  然而,走訪也揭開了亟待破解的難題:部分河道因淺污失去往日清韻,夜間照明設施不足,未能讓古村在暮色中盡顯溫婉;年輕一代外流導致的人口結構老齡化,也讓古建筑的日常維護面臨挑戰。這些問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古村保護與活化的現實考題——如何在留住古韻的同時,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讓千年村落的美被更多人看見?
  此次問卷調查印證了查濟振興的關鍵邏輯:建筑之美是底氣,政策支持是助力。二者如榫卯相合,方能讓古村在時代浪潮中既守得住底蘊,又煥得了新生。實踐團成員深刻意識到,鄉村振興的密碼,正藏在政府引導與村民自覺的雙向奔赴里。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當地居民。紀蘊凌 供圖
  02匠人對話:根雕藝人查菊芬的堅守與期許
  在查濟根藝軒店鋪,實踐團與根雕手藝人查菊芬展開了一場關于“枯木生花”的對話。作坊內,上百件根雕作品錯落陳列,或虬曲蒼勁,或靈動天成,皆保留著樹木的天然肌理——這正是根雕“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精髓。
  “根雕孕育了我,我也要用生命滋養它。”查菊芬談及與根雕的緣分,眼神里滿是執著。十年間,她與枯木對話,讓每一根枯木在她的手中蘇醒,可十年的漫漫長路又怎么會一帆風順,在經歷了家庭變故、手臂受傷一系列的打擊后、查菊芬也曾陷入迷茫,可迷茫之后是更堅定的選擇了將根雕技藝傳承下去,原因無他,唯有“熱愛”二字。
  采訪途中,查菊芬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了她的一些珍藏作品,為我們講解根雕技藝,根雕技藝不僅是珍貴的民間傳統技藝,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根雕的材料多選擇的是自然形成的老樹根,在她上山取材時,要判斷樹根的紋理走向與內部瑕疵,搬運回來后處理的工序更為繁雜,包括打磨、拋光、修飾、防腐處理等,一件根雕作品的成果大概要一個月之久。
  如今面對當代年輕人“一年換三業”的時代壓力下,查菊芬也為根雕技藝的傳承而擔憂。由于根雕原料難尋、價格波動大,手工根雕作品難以與廉價商品競爭,查菊芬坦言如今的行情,十天半個月賣不出一件也很正常。年輕人多外出謀生,愿意沉心學藝者寥寥,但查菊芬從未動搖,她期盼著能建一座根雕藝術館,讓更多人看見這項非遺的魅力;若愿望難成,便將所有作品無償捐贈給文化保護局,為后人留下這份寶貴的財富。
  采訪尾聲,查菊芬寄語青年:“在計算機時代,希望青年人永遠不要丟失與自然對話的能力。”她相信,總有人能以雙手將時光殘片重鑄為永恒,讓非遺文化在文明年輪上刻下新的希望。
  圖為查菊芬向實踐團介紹自己的根雕作品。紀蘊凌 供圖
  03紅色豐碑:王稼祥故居與新四軍軍部舊址巡禮
  7月11日,實踐團走進王稼祥故居紀念館與新四軍軍部舊址,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感悟崇高精神。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的序廳內,王稼祥青年雕像目光如炬,身旁鮮紅黨旗與錚錚誓詞肅立一側,初心使命在此回響。主展廳《永遠的稼祥》以六大篇章再現光輝歷程,其中泛黃舊照銘記“風華年代”的報國志向;“忠誠戰士”展區,長征文物無聲訴說著他重傷未愈仍堅定支持正確路線的鐵骨;“三大貢獻”展區,珍貴手稿見證其遵義會議關鍵時刻的擔當與提出“毛澤東思想”的卓識;“杰出外交”篇章則定格他作為首任駐蘇大使的風采。紀念館出口處,領袖題詞匯成深沉的“永遠的緬懷”。
  實踐團移步故居,正屋“鏡、鐘、瓶”靜陳,寓意“終生平靜”的樸素祈愿,兩側廂房簡樸依舊,王稼祥出生于此,其清正廉潔的家風于無聲處浸潤人心。
  如今,這里已成重要紅色教育基地,以通過實物展陳、情景還原和數字化技術,來讓紅色故事更鮮活。
  在實踐團成員心中,這座紀念館是鮮活的歷史豐碑與教科書,王稼祥無畏的理論探索和非凡的外交智慧,如明燈照亮前路,激勵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中勇毅前行。
  圖為王稼祥故居紀念館中陳列品。紀蘊凌 供圖
  7月12日,實踐團成員前往新四軍軍部舊址,踏入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仿佛瞬間穿越回烽火連天的歲月。
  舊址內,泛黃的電報手稿、磨損的步槍、補丁累累的軍裝靜默陳列,1938年至1941年,新四軍軍部在此駐扎,指揮華中敵后抗戰,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跡和精神財富。活動中,團隊成員先后參觀了新四軍軍部司令部、政治部、大會堂等舊址,展廳生動展現了新四軍將士們在艱苦卓絕環境下,為民族解放事業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英勇身姿。講解員面對展柜中銹蝕的馬燈說:“它曾照亮行軍夜路,也照亮了‘鐵軍精神’,百折不撓、視死如歸。”讓成員們仿佛親眼目睹了新四軍在此運籌帷幄、指揮作戰的緊張場景,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與無私的奉獻精神。
  臨走時,實踐團成員在舊址廣場面對葉挺將軍銅像莊嚴重溫入團誓詞,誓言錚錚,響徹云霄,這不僅是對革命先輩的崇高敬意,更是新一代青年接續奮斗、勇擔使命的鄭重承諾。
  圖為實踐團參觀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紀蘊凌 供圖
  04筆墨傳承:宣筆與宣紙的千年技藝與新生
  告別紅色圣地,7月13日,實踐團成員赴三兔宣筆有限公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實踐活動。活動聚焦非遺傳承與校慶籌備,與省級非遺傳承人伍森嚴先生對話,并與現場研學的小朋友們共同學習中國毛筆簡史。
  在伍大師的帶領下,實踐團首先走進三兔宣筆工廠陳列館,館內陳列的制筆工具整齊排列,從古樸的牛角筆桿到精細的修筆小刀,每一件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角落堆積的獸毛原料散發著自然的氣息,整個展館彌漫著傳統工藝特有的厚重與溫潤,成員們驚嘆于“千萬毛中揀一毫”的極致精細,更深刻體會到非遺技藝的獨特價值與傳承不易。
  從選料環節中對野兔毛、黃鼠狼尾毛等原料的嚴格篩選,到水盆工序里工匠們以精湛手法梳理毛料、去除雜質,再到修筆、裝套等工序,一支宣筆要歷經128道工序才能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傾注著匠人們的心血與耐心,團隊成員們不禁為這精細復雜的工藝發出陣陣驚嘆。隨后,伍大師帶領成員們來到制筆車間,工匠們正全神貫注地進行“制筆”工序,他們將獸毛浸入溫水中,指尖如靈動的梭子在水中穿梭,反復梳洗、分揀,精準剔除雜質。雪白的兔毫在水中翻滾沉浮,逐漸褪去粗糙,變得柔順整齊,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數十年的功力。​
  活動當天恰逢小學生研學團隊到訪,實踐團成員積極融入,與小朋友們共同聆聽了精心準備的“中國毛筆簡史與知識講座”。大師坐在臺前,用平實的語言為大家梳理中國毛筆的發展脈絡:宣筆自秦朝萌芽,經漢魏時期逐步發展,至唐宋達到鼎盛,憑借“尖、齊、圓、健”的優良品質流傳千年。講座生動梳理了宣筆的千年歷史、獨特工藝以及名家典故,將深奧的文化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故事,言語間飽含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熱愛。臺下成員們聽得專注,不時點頭回應,在輕松的氛圍中,靜靜感受著毛筆走過的千年歷程,這一刻,古老的技藝煥發出青春的活力,文化的長河在代際交融中奔涌向前。
  活動之后,實踐團懷著崇敬之情,誠邀伍森嚴先生為我校25周年慶典題字留念。伍先生欣然應允,鋪展宣紙,飽蘸濃墨,凝神揮毫,“教書育英”四個大字躍然紙上,這份題字不僅彰顯著書法藝術的獨特神韻,更飽含著老匠人對院校培育人才的肯定與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許。伍大師強調傳統技藝并非封存的古董,需在守正中尋求創新,期待年輕一代能用新思維、新技術為老手藝注入時代活力。這番寄語如同一盞明燈,為成員們照亮了傳承與創新的前行之路。
  圖為實踐團與研學學生共同學習制筆步驟。紀蘊凌 供圖
  次日,實踐團成員前往中國宣紙文化園,感受墨香與草木清香交織,古老的造紙技藝在時光長河中靜靜流淌。
  中國宣紙文化園集展示、體驗、傳承于一體,是了解宣紙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文化園展廳,斑駁的紙樣訴說著宣紙的前世今生。講解員和實踐團成員說:“早在唐代,宣紙便以‘薄如蟬翼白似雪,抖似絲綢不聞聲’聞名,成為文人墨客心中的‘紙中黃金’。而青檀樹皮的堅韌與沙田稻草的柔韌,在山泉水的浸潤中融合,成就了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的獨特品性。”
  在互動體驗區,實踐團成員觀看了108道工序的宣紙制作視頻后對“撈紙“的工序展現了極大的興趣,于是實踐團成員跟隨撈紙師傅,嘗試用竹簾在紙漿池中“撈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因力度不均和竹簾傾斜角度不正確讓紙漿厚薄不一,經師傅的不斷指導才漸入佳境。當第一張宣紙雛形揭下,細密紙紋間仿佛躍動著文化的脈搏,文化園內,曬紙墻在陽光下泛著溫潤光澤,訴說著“紙壽千年”的傳奇,成員們觸摸著親手制作的宣紙,終于懂得:這方紙上承載的,不僅是筆墨,更是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撈紙師傅和實踐團成員說“一張合格的宣紙要經過108道工序,光是撈紙就需三年才能出師。而那些機器造出的紙,遠沒有人工造紙的純粹,所以宣紙的魂是在匠人的手里而非機器里。”
  千年紙韻,因實踐而鮮活;匠心故事,因青年而延續。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與體驗宣紙技藝,更加領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內涵,當親手觸碰這門古老的技藝時,才能理解”匠心“二字的分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搗紙環節。紀蘊凌 供圖
  05結語
  此次“云嶺星火,紙韻千年”文化宣傳實踐團以腳步丈量歷史厚度,以匠心觸摸文化脈搏。從查濟古村的青石板巷到根雕藝人的枯木生花,從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的紅色豐碑到宣筆、宣紙的千年技藝,實踐團成員在傳統與革命的交響中,深刻體悟了文化傳承的堅守與創新。這次活動提醒著每一個人:真正的傳承,始于觸摸,歸于理解,終于踐行。而當伍森嚴大師揮毫“教書育英”,當查菊芬期盼根雕藝術館點亮未來,文化的接力棒已傳遞到青年手中,實踐團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將涇縣的星火故事帶回校園,以青年之聲傳播非遺魅力,以創新思維賦能傳統技藝,讓紅色基因與千年紙韻在新時代的畫卷中交融生輝。
 
  通訊員:何夢宇 石佳麗 紀蘊凌 徐婷婷 李雨歆 張詩涵 季張慧 譚欣怡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推薦
大學生網報©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2010258號-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法国性经典xxxxhd| 在逃生游戏里挨c海棠小说|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老王影院| 一区二区视频网| 破处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gdianav|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视频不卡| 婷婷综合五月天| 人人妻人人澡av天堂香蕉| a级片免费网站|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2021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五月婷婷婷婷婷|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芬兰bbw搡bbbb搡bbbb|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免费大片av手机看片| 97精品在线视频|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阅读|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国产这有精品| 精品无人区乱码麻豆1区2区| 天天色综合图片| 亚洲成AV人片在WWW色猫咪| 天天视频天天爽|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zztt668.su黑料不打烊| 欧美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