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這個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開啟新征程的承啟之年,廈門醫學院“康橋筑夢·鄉愈計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青年學子們積極響應時代號召,懷揣著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熱忱,踏上了前往龍巖市永定區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征程。他們以“康橋筑夢·鄉愈計劃”的名義,走進鄉村社區、養老機構、康復醫院,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實處。
這一次,他們不僅僅要為基層群眾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還要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在服務人民健康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增強理想信念,根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彰顯新時代醫學子的責任擔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一、青春赴鄉野,醫心暖桑榆
7月16日下午,“康橋筑夢·鄉愈計劃”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龍巖市永定區我家養老公寓,為當地老年群體開展了一場集健康科普、趣味運動、手工體驗于一體的公益活動,用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為鄉村老人送去健康關懷。
科普送清風,知識護安康。首先,針對農村地區腦卒中高發、慢病管理意識薄弱的特點,實踐隊成員通過圖文并茂的PPT演示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講解,向30余位老人系統介紹了腦卒中的早期癥狀、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宣講過程中,隊員穿插發放特制的"慢病防控知識扇",扇面印有中風的預防方法、發生癥狀及急救措施等。"這個扇子好,既能扇風又能學知識!"陳奶奶舉著扇子笑道。
巧手制艾錘,養生傳溫情。在緊接著的"制作養生艾草錘"環節,隊員將中醫養生與手工實踐相結合。從艾草填充、棉布包裹到麻繩捆扎,實踐隊成員手把手指導老人完成專屬養生工具艾草錘。當散發著淡淡藥香的艾草錘在肩頸處輕輕敲打時,奶奶們露出開心的笑容。活動不僅傳遞了傳統養生智慧,更通過協作互動拉近了代際距離。
圖為實踐隊員演示艾草錘的制作方法
報紙趣跑酷,活力煥新顏。團隊運用報紙跑酷活動調動老人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兩兩組隊進行PK。這項運動不僅鍛煉了老年人的腿部肌肉、靈活性和協調性,有益心血管健康,更讓他們在歡笑中減輕壓力、獲得成就感,并促進了彼此交流,增強了集體歸屬感。
夕陽西下時,養老公寓活動室仍回蕩著歡聲笑語。一把艾草錘、一柄知識扇、一場趣味賽,廈門醫學院學子用專業與愛心為永定鄉村老人架起了通往健康晚年的"康橋",在閩西紅土地上書寫著新時代醫學生的責任擔當。
二、錦韻傳情,仁心映晚晴
7月17日上午, “康橋筑夢·鄉愈計劃”三下鄉實踐團隊繼續在我家養老公寓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教學與老年人八段錦、對老年人進行身體評估,提供個性化康復計劃,運用所學的專業手法為老人們提供確實按摩推拿等健康服務。
八段錦韻動,銀齡展風姿。隊員們來到我家養老公寓帶領養老院的老人們一同學習傳統保健法“八段錦”,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大家舒展筋骨、調理氣息,現場氛圍溫馨而活躍。隊員們首先為老人們講解了“八段錦”的養生功效,隨后分解動作、逐步示范,而后隊員們一對一輔助的老人,帶領他們學習八段錦,老人們跟隨隊員們的示范,緩緩舒展筋骨、調整呼吸,現場氛圍溫馨而融洽。
圖為實踐隊員教授八段錦
妙手解疲乏,仁心獲贊譽。作為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實踐隊員們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將課堂所學的評估與治療技術應用于實踐。他們首先通過輕柔的觸診和問詢,了解老人們常見的肩頸酸痛、腰背僵硬等不適的具體部位和程度。隨后,隊員們精準施術:針對肩頸勞損的老人,運用關節活動術緩解關節僵硬,配合肌筋膜松解術放松緊張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對于腰背不適者,則采用軟組織松解手法和輕緩的被動牽伸,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疲勞。每一次按壓、揉捏、活動都蘊含著康復治療學的專業知識與對老人身體的深度理解。“你們這手法真專業,感覺肩膀一下子松快多了,比我平時自己揉管用多了!”一位長期被肩周炎困擾的爺爺在接受治療后舒展著胳膊,連連稱贊。隊員們一邊操作,一邊耐心講解日常姿勢調整和簡易自我牽伸的方法,將專業的康復理念融入貼心的服務中,讓老人們在舒適體驗中真切感受到康復治療的價值。
圖為實踐隊員為老人按摩
問需聽心聲,基層信心堅。團隊同步開展《康復醫療資源與需求》問卷調研,精準捕捉基層脈搏:超60%受訪老人或其親友有明確康復需求,其中高達75%最渴望改善運動功能;近半數老人認為機構數量不能滿足需求,且普遍反映康復項目“種類較少”,尤其缺乏針對老年慢痛和功能維持的特色服務;令人關切的是,超70%老人對康復醫保報銷政策“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約65%老人高度評價當地康復醫護的專業水平(一位曾因外傷導致語言障礙的老人分享道:"多虧了康復醫生的專業治療,我現在又能正常說話了)。這些數據,清晰勾勒出基層康復服務的現狀與潛力,更堅定了隊員們投身基層、彌合資源鴻溝的決心。。
在養老公寓的實踐活動中,廈門醫學院的學子們不僅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醫者仁心”的職業精神,更展現了當代青年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責任擔當。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社區、鄉村,運用所學知識為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健康服務,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康橋筑夢·鄉愈計劃”實踐團隊的健康服務活動不僅為老人們帶去了切實的健康幫助,也進一步弘揚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三、童行護未來,青春伴成長
7月17日下午, “康橋筑夢·鄉愈計劃”三下鄉實踐隊走進城郊鎮,在鎮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以“關愛兒童成長”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健康知識宣講、互動體驗等形式,為當地兒童帶來了一場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的成長關懷之旅。
運動損傷課,防護記心間。15時,活動準時開始,隊員以“兒童運動損傷防護”為主題開展宣講。結合兒童日常運動場景,志愿者用生動案例講解了跑步、球類運動中常見的扭傷、拉傷等損傷的預防要點,以及“休息、冰敷、加壓、抬高”等應急處理知識。宣講結束后,知識競答環節點燃現場熱情,孩子們積極舉手搶答,答對的小朋友收獲了精心準備的小掛件,在輕松互動中鞏固了防護知識,強化了自我保護意識。
圖為實踐隊員向小朋友普及運動損傷的防護小知識
彩筆繪心樹,藝術愈心靈。隨后,活動轉入“藝術療愈——畫一棵樹”環節。實踐隊員為孩子們分發畫材,引導他們以樹為載體,通過色彩與線條描繪內心世界。有的孩子在樹枝上畫滿笑臉,有的在樹下添上奔跑的身影,有的用絢爛色彩勾勒果實……畫作中蘊含的童真與情感,成為窺探兒童內心的獨特窗口,也讓隊員更直觀地了解他們的成長狀態。
圖為小朋友在介紹自己創作的畫
脊柱篩查細,體態矯正勤。16時許,團隊聚焦兒童體態健康,開展脊柱側彎測量與指導服務。實踐隊員使用脊柱側彎測量尺為孩子們逐一測量,詳細詢問日常坐姿、運動習慣等情況,分析可能導致脊柱側彎的原因,并針對不同程度的問題,為孩子們制定了個性化的矯正計劃,如調整坐姿、進行針對性拉伸訓練等,幫助他們養成健康體態。
17日下午的活動通過分層設計的環節,既普及了運動防護知識,又借助藝術形式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更以專業服務守護他們的體態健康。團隊成員表示,將持續關注鄉村兒童成長需求,用實際行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走進康復院,零距悟真知
7月18日上午9時,實踐隊走進位于山水相繞、環境清幽之地的永定區澄銘康復醫院,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專業見習之旅。院長熱情接待了師生一行,并在會議室通過詳實的PPT演示,系統介紹了醫院的辦院理念、特色科室、服務人群及發展現狀,為后續參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實地觀摩,感觸康復力量。 在院長和康復科組長的親自帶領下,隊員們深入醫院各功能區實地參觀學習。在兒童康復區,重點了解了專為孤獨癥、自閉癥及留守兒童開設的特色“星星班”。雖然正值假期,但這里仍能感受到醫院為特殊兒童精心營造的康復與關愛環境。步入成人康復區,隊員們得以零距離觀察康復治療師們的精湛技藝:一位治療師正專注地為偏癱患者進行關節松動術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另一區域在進行腰椎牽引治療,還有患者在接受精準的針灸刺激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在步態訓練區,治療師耐心陪伴并指導一位腦癱患者進行步態矯正訓練,每一個動作的調整都凝聚著專業與關愛。這些鮮活的臨床場景,讓課本上的理論躍然眼前,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康復治療對患者功能重建和生活質量提升的關鍵作用。
案例剖析,啟迪專業思維。 參觀結束后,團隊回到會議室進行深度交流。康復科組長選取了一個典型偏癱康復案例,詳細剖析了患者從入院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到實施治療并最終取得良好效果的全過程。這個環節將零散的觀察串聯成完整的臨床思維鏈條。在隨后的提問環節,隊員們以帶著問題來,帶著答案走的目的,結合所見所聞,圍繞康復技術應用、患者溝通技巧、基層康復挑戰等踴躍提問,組長一一耐心解答,現場互動熱烈,思維碰撞的火花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康復醫學的理解。
此次澄銘醫院之行,遠非一次簡單的參觀。它讓隊員們置身于真實的康復場景,親眼目睹了功能障礙者在專業康復幫助下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過程,深刻理解了康復醫學“以功能為導向”的核心價值和“全人”康復理念。院長及治療師們扎根基層、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以及醫院在有限空間內對環境的用心營造和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如“星星班”),都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強化了專業認同感,更是激發了未來投身康復事業、服務基層百姓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院長的目送下,隊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與思考離開了醫院。
五、總結
為期數日的“康橋筑夢·鄉愈計劃”永定之行雖已落幕,但廈醫學子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腳步永不停歇。從為銀齡長者送去健康科普與溫情陪伴,到為鄉村兒童筑牢運動防護與身心健康的基石,再到深入康復一線零距離感悟專業價值與生命力量,這段實踐經歷深刻詮釋了“醫者仁心”的真諦,也生動踐行了“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同學們在服務中學習,在奉獻中成長,將帶著紅土地上的收獲與感動,繼續在醫學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圖為實踐隊的合影
文字:邱夢婷 周開洪 江婧怡 何筱婧 江楚晗 陳澤偉
圖片:陳凱 何筱婧
指導老師:楊賢德 衛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