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學院赴寶雞、延安、渭南合作探索非遺手工藝傳統與現代鏈接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余澤玲的工作室,親身體驗剪紙技藝創作過程,探尋這一古老藝術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可能。
走進余澤玲工作室,便瞬間踏入了火紅的剪紙世界。墻上、窗欞間懸掛的作品吸引著實踐隊員的目光,夸張靈動的造型,粗獷有力的線條,飽含熱烈直白的情感,擊碎了隊員們心中對剪紙藝術平淡無奇的固有印象。“莫看這腰鼓小,它在畫面中的布局與鼓面紋樣可都大有門道!”余澤玲對著《安塞腰鼓》作品,細細講解著畫面排布與人物塑造背后的巧思。五個典型的腰鼓動作栩栩如生,周遭環繞的元素飽含深意:蝙蝠諧音“福”,雄雞諧音“吉”,牡丹以“花中之王”喻示富貴繁榮,琴棋書畫四般雅趣亦悄然藏于其間。她輕嘆:“安塞剪紙,剪的從來不止是紙,更是對來日的殷殷期許與滿滿祝福。”

圖為余澤玲為實踐隊員介紹剪紙作品,劉星韻攝
實踐隊員們對眼前精致的作品贊嘆不已,然而,如此生機盎然的安塞剪紙,現狀卻不容樂觀。余澤玲坦言,安塞剪紙看似輝煌,當下的傳承之路卻充滿了挑戰。她介紹道,熟練掌握核心技藝的傳承人年齡普遍在70歲以上,年輕人學習意愿不高。“技法復雜,學成需要下苦功夫,短期內又難見經濟效益。”余澤玲感慨,不少老藝人面臨“想教卻無人愿學”的困境,技藝傳承鏈的延續存在隱憂。了解安塞剪紙的現狀后,實踐隊員們更渴望親身體驗這門藝術,余澤玲欣然應允。準備好紅紙、剪刀和鉛筆,這位技藝嫻熟的藝術家便現場為隊員們示范了剪制一只蝴蝶。只見她手腕靈動,剪刀翻飛,看似簡單的蝴蝶翅膀上,經典的鋸齒紋和月牙紋錯落排布,剪制過程中融合了雙鉸、單鉸等技法,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引來隊員們陣陣驚嘆。

圖為余澤玲為實踐隊員做剪紙示范,張玉坤攝
在余澤玲的鼓勵下,隊員們紛紛拿起剪刀嘗試。初時,面對紅紙,不少隊員動作拘謹,剪出的線條生澀歪扭。“大膽下剪,線條要流暢連貫,咱安塞剪紙講究的就是一個‘放得開’!”余澤玲在一旁耐心指導,反復強調著剪紙的精髓。隨著一遍遍練習,隊員們逐漸放松,剪刀在紅紙上開始自如游走。當形態各異、充滿稚趣的蝴蝶、花朵從自己手中誕生,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上寫滿了興奮與成就感。

圖為余澤玲與實踐隊員合影,張玉坤攝
實踐雖短暫,卻給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的學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距離接觸國家級非遺安塞剪紙,親手體驗其創作過程,不僅讓隊員們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更直觀認識到傳承的緊迫性與復雜性。有隊員在實踐后表示,希望安塞剪紙能獲得更多展示平臺,不管是走進更廣闊的美術館,還是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向外傳播,總而言之,讓這門承載著黃土文化密碼的藝術得以在新時代找到連接年輕群體的“鏈接之路”,煥發新的生機。
(通訊員:劉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