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探尋藍冠噪鹛與綠水青山的共生密碼。7月17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被萬方”實踐隊深入江西石門村——這個因守護全球極危物種而重煥生機的村莊,用化學視角開啟生態探秘之旅。護鳥志愿隊隊長俞旺金在村頭文化服務中心熱情迎接學子們:“歡迎廈門大學的同學們!探秘就從田野開始吧。”
行進間,俞旺金指向田間作物:“看,這就是我們的豆角和冬瓜!為保護濕地藍冠噪鹛,全村農田嚴格禁用除草劑和高毒農藥。”他簡要介紹了生態種植模式,隊員們對循環農業有了初步認識。
村巷外墻的藍冠噪鹛模型吸引了大家。俞旺金輕撫模型,自豪講解:“這是全球僅250只的極危物種,因石門生態優良,每年3月28日必歸巢繁衍。”他語氣轉為感慨:“十年前,石門還是貧困村,守護好生態才改變了命運。”行至“笑臉墻”前,他神情莊重:“2023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強調‘優美的自然環境是鄉村振興優質資源’。從那以后,我們更是鐵了心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村里組織大家考察學習,探索發展之路。游客量激增,民宿從3家發展到47家,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俞旺金補充道:“墻上的模型是護鳥的象征。我們組織的‘小護鳥人’,不僅參與農事,更定期巡查濕地記錄鳥類、向村民宣講環保。總書記考察時曾親切鼓勵他們。守護的種子,正在下一代心中生根。”隊員們深受觸動。
隊伍抵達饒河源濕地公園邊緣。俞旺金停下腳步,望向深處郁郁蔥蔥的水口林:“同學們,只能在這兒遠看了。七月天,藍冠噪鹛還在林子里活動,還有半個月才會離開,一點動靜都可能驚著它們。保護它們,永遠是頭等大事。”雖未見珍禽身影,他熟稔地指著林間水邊:“看那邊灌木頂,就是它們最愛待的地方之一。這清亮亮的溪水,可是它們一天要光顧兩回的天然‘澡堂子’!”生動的講解讓隊員們仿佛感受到林間的靈動與生機。
在濕地外圍安全的溪流邊,俞旺金語氣自豪:“咱腳下就是公園核心區!348公頃多的園子,濕地占了302公頃,天然濕地率高達86.77%!2020年就列入了全國首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全國才29處!”附近,幾位維護濕地公園環境的大媽正忙碌。俞旺金笑著點頭:“就像這幾位大姐守護整潔一樣,我們守護濕地,就是守護共同的未來。總書記叮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好生態,就是最大本錢!”“可不咋地!”一位大媽直起身擦汗笑道,“鳥多了,水清了,日子才越過越有勁兒!”
帶著對濕地活水的思考,隊伍走進了古韻盎然的查記酒坊。濃郁醇厚的米酒香瞬間彌漫。巨大陶缸內,傳承三百年的古老酒曲,在微生物作用下翻騰發酵,釋放時光芬芳。“總書記考察時,也曾在這酒香里駐足,”非遺傳承人自豪介紹,“查記酒坊是石門‘文化金招牌’,更是鄉親增收致富的支柱。去年,古法釀造銷售額突破了百萬元!”
傳承人熱情介紹工藝,邀請大家品嘗新釀的查氏水酒。清甜綿柔帶著獨特米香,讓隊員們贊不絕口。俞旺金笑著補充:“好水釀好酒!濕地涵養的清泉,是這美酒的靈魂!”隊員們捧著酒碗,若有所思品味著穿越時光的滋味。
告別俞旺金,返程路上青翠田野與濕地林木,無聲印證著“端穩生態碗”的實踐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石門之行,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綠色發展的共生圖景深植于心。
實踐隊員們深有感觸:“親眼看到國家重要濕地的保護成果,水質就是生命線。”化學工程專業2023級碩士生王汝歌說,“精準分析是第一步,未來更要思考如何用化學技術守護這片家園。”“查記酒坊三百年的醇香,是生態與文化的結晶。”能源化學2023級本科生武敬皓回味著米酒滋味,“解析其‘分子密碼’,能為守護非遺和提升品質提供科學支撐。”“生態種植禁用高毒農藥保護鳥類,讓我看到綠色農業的緊迫性。”化學類2024級本科生劉思遠望著田壟,“研發環境友好型材料,或許是化學助力農業循環的突破口。”
如何讓化學的“分子智慧”賦能可持續發展是熱點議題。無論是守護濕地、優化農業還是助力非遺,化學潛力巨大。石門村的實踐讓隊員們信念更堅。此行不僅是生動的田野探秘,更是一堂深刻的生態文明實踐課,讓隊員切身感受到科技賦能鄉村、守護青山的責任與潛力。一次探秘結束,但守護綠水青山、賦能鄉村的思考與實踐,正如奔涌的饒河水,承載青年責任,奔涌向前。
文/劉思遠、王汝歌、王玲偉
圖/張艷楠、彭婧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