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七彩假期”科普志愿服務隊走進十堰市周家溝社區,為30余名社區兒童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聲樂藝術課。志愿者以經典動畫《貓和老鼠》為切入點,通過游戲互動、經典片段賞析和AI表情辨識等創新形式,帶領孩子們探索默劇表演與配樂藝術的奧秘,讓“無聲的藝術”在歡聲笑語中生根發芽。

孩子們興致盎然的聆聽志愿者的講解(何傳繼攝)
課堂實錄:從動畫到藝術,一場沉浸式美學啟蒙
游戲破冰:用耳朵“看見”音樂 “叮咚——”隨著《貓和老鼠》中肖邦《華麗大圓舞曲》的旋律響起,原本喧鬧的教室瞬間安靜下來。志愿者設計的“聽聲音,猜畫面”游戲迅速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四段經典配樂中,既有古典樂的優雅流轉,也有爵士樂的奔放律動。當《貓和老鼠》中湯姆貓追逐杰瑞的滑稽畫面在孩子們腦海中自動播放時,平日里活潑好動的男孩小宇舉手說:“這段音樂像杰瑞在偷奶酪時緊張又興奮!”志愿者順勢引導:“音樂不僅是聲音,更是故事的畫筆。”

志愿者和孩子們玩“聽聲音,猜畫面”游戲(何傳繼攝)
默劇初體驗:無聲勝有聲的魔法 “如何不用語言講故事?”面對志愿者的提問,孩子們爭相舉手:“用表情!”“做動作!”“加音樂!”志愿者笑著播放卓別林《摩登時代》片段:工人查理在流水線上的機械舞步,配合滑稽的肢體語言,引得孩子們捧腹大笑。“原來沒有臺詞也能讓人笑出聲!”女孩小雨驚嘆道。志愿者趁機講解默劇的“三要素”——神態、動作與音樂,并揭秘《貓和老鼠》背后19人管弦樂隊的創作故事:“每一聲貓叫、每一次玻璃破碎聲,都有樂手用小提琴、單簧管的配合演奏!”孩子們瞪大眼睛,仿佛看到了動畫之外的“聲音魔法”。隨后,志愿者播放法國默劇《流浪者》的鋼琴獨奏片段,舒緩的旋律中,流浪者孤獨的背影讓教室陷入靜默。“音樂和動作一起,才能講完整的故事。”男孩小杰的總結贏得掌聲。
AI表情實驗室:微表情里的大學問 “看表情猜情感”游戲將課堂推向高潮。志愿者展示兩組AI生成的表情圖:一組是夸張大笑、憤怒皺眉的“表情包”,另一組則是嘴角微揚、眼神低垂的“微表情”。孩子們秒速猜出夸張組的情緒,卻對內斂組犯了難。“這個哥哥眼睛紅了,是不是在偷偷難過?”在志愿者引導下,孩子們逐漸領悟到“微表情”的細膩魅力。
志愿者正在通過表演讓孩子們感受“肢體動作”(何傳繼攝)
歷史與現實:卓別林的精神跨越時空 課堂的尾聲,志愿者用一張老照片點燃孩子們的熱情:照片中,卓別林與周恩來總理、京劇大師梅蘭芳并肩而立。“這位逗笑全世界的喜劇大師,也曾勇敢反抗不公平!”志愿者講述卓別林在麥卡錫主義迫害下的堅持,以及他訪問中國時與梅蘭芳探討藝術真諦的故事。當聽到卓別林說“藝術是全人類的語言”時,孩子們齊聲鼓掌:“卓別林爺爺太酷了!”

志愿者正在聆聽孩子的感悟(何傳繼攝)
教育者說:讓藝術成為童年的底色 “我們希望用孩子熟悉的語言打開藝術之門。”課程設計者、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志愿者李婷表示,“《貓和老鼠》的配樂跨越古典與現代,卓別林的默劇融合幽默與批判,這些經典既是美學教材,更是生命教育的載體。”周家溝社區書記王芳感慨:“這樣的課堂讓孩子們明白,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樂趣。”
尾聲:笑聲與思考的余韻
下課后,幾個孩子仍圍在志愿者身邊追問:“下次能教我們演默劇嗎?”“我想學用杯子敲出《貓和老鼠》的節奏!”夕陽透過教室窗戶灑在孩子們的笑臉上,仿佛為這場藝術啟蒙畫下了溫暖的注腳。正如志愿者團隊在結課日記中寫的:“我們播下的不僅是藝術的種子,更是一份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