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 濰坊 7月24日電(通訊員吳怡坤)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號召下,青年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在這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擊中國壽光老百姓市場、蔬菜交易大廳凌晨產銷實況。7月11日,山東理工大學一路向前實踐團走進前往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壽光智慧蔬菜產業的核心數字化技術和壽光蔬菜模式的發展路徑。7月24日凌晨4點由隊長張藝錦帶領,線下成員全部參加,進行中國壽光老百姓市場、蔬菜交易大廳凌晨產銷的實地調查,深入調研農產品流通產業鏈現狀,探析數字化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
全國集散樞紐:一車瓜果連南北
實踐團觀察到,市場內西瓜、甜瓜、羊角蜜等瓜類堆疊成山,水果黃瓜、貝貝南瓜等特色產品尤為醒目。“壽光不僅是產地,更是中轉站。”商戶李師傅介紹,貝貝南瓜從內蒙古、寧夏甚至泰國、緬甸匯集于此,再發往全國,“凌晨交易高峰時,3小時能走5車貨”。團隊通過訪談獲悉,壽光依托物流園形成“買全國、賣全球”的集散模式,其中南瓜年吞吐量超萬噸。

圖1實踐團與商戶李師傅了解相關情況。
大學生網報通訊員鄭安慧攝
線上銷售痛點:成本與時效的雙重博弈
針對當前“直播帶貨”熱潮,交易大廳負責人王經理坦言:“生鮮電商的‘最后一公里’仍是難題。”團隊整理調研數據發現存在以下問題:物流成本高,一箱貝貝南瓜售價15元,快遞費占6元,利潤不足10%;運輸損耗率大,彩椒等易損品退貨率高達20%,單筆退貨損失超30元;庫存響應滯后,“突然爆單時,從寧夏調貨根本趕不及48小時發貨時效。”王經理舉例說明,“與輝同行”直播間曾單日售出2萬單南瓜,但供應鏈壓力陡增。

圖2王經理進行線上銷售相關情況介紹。
大學生網報通訊員鄭安慧攝
破局思路:從“試水”到“深耕”
目前,市場商戶多采取“保守策略”——主推耐儲運的瓜類,通過抖音、拼多多等平臺“小黃車”掛鏈分銷。“我們正在籌建預冷庫,未來希望用冷鏈降低損耗。”電商運營員張女士表示。實踐團結合調研提出相關建議:建立“云倉”統配模式、開發定制化包裝,助力壽光從“傳統中轉站”向“數字化供應鏈節點”轉型。

圖3實踐團參觀調研壽光老百姓市場。
大學生網報通訊員鄭安慧攝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切身感受到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復雜性和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通過與電商運營人員的深入交流,逐漸摸清了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特別是在了解到預冷庫建設等創新實踐后,大家對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次實地調查的經驗告訴我們,要讓更多農產品‘觸網上行’,必須建立更加智能、高效的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