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浙西南地域文化基因,理解自然與人文共生邏輯,助力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五感耕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17日前往麗水市博物館,開啟一場以“探尋浙西南文化根脈”為主題的實踐調研。團隊成員穿梭于展廳與場館間,在文物與史料中,解開麗水歷史文化密碼,感悟地域文化傳承的力量。
建筑為序:開啟文化感知之門 麗水市博物館坐落于蓮都區,其建筑設計成為實踐團隊感知當地文化的“序言”。外觀上,仿巖石肌理的干掛石材與玻璃幕墻巧妙融合,以“秀山麗水”為意象,將自然山水與人文建筑相聯結。當團隊成員踏入場館,挑高空間搭配青瓷紋樣浮雕、地面甌江流域地圖,瞬間營造出厚重的文化氛圍,引導大家從建筑語言過渡到歷史文化的深度探索。
圖為麗水市博物館照片 周雪雪 供圖
展廳解碼:文物史料中的歷史脈絡 據統計,麗水市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物藏品,總數達1495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18件/套。這些文物涵蓋了歷史、藝術、民俗等多個領域,是麗水歷史文化的生動見證。跟隨手冊的指引,成員們首先來到了“秀山麗水”展廳,踏入展廳,仿佛開啟一場連接自然與人文的時空之旅。開篇的主題展板,用簡潔文字與全景圖片,勾勒出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輪廓,為團隊成員理解后續內容奠定了基礎。展廳空間設計巧妙,以“山--水--人”為敘事線索,通過生態復原場景、文物陳列、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將麗水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層層展開,引導團隊成員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
穿過長廊,成員們來到了“括風甌韻·麗水歷史文化陳列”展廳,團隊成員圍繞古地圖、前言展板展開細致調研。從古代“括州文化”起源講起,成員們沿著展板文字與古圖線索,梳理麗水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不同朝代的人文興衰、商貿往來、民俗傳承,在交流探討中逐漸清晰。展柜內,青瓷、古錢幣、畬族服飾等文物成為“歷史講解員”。成員們俯身觀察,從青瓷的釉色紋路推測古代制瓷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借畬族銀飾的圖案造型,解讀畬族文化符號背后的民族故事。在一件件文物的細節挖掘中,麗水歷史文化傳承的生動圖景逐步拼湊完整,讓團隊成員觸摸到地域文化基因的獨特紋理。
圖為團隊成員細觀古物 田詩穎 供圖 最后,跟隨著場館內箭頭的指引,成員們來到了自然標本展區。各類鳥類、動植物標本搭配生態場景復原,直觀呈現麗水豐富的自然資源。成員們記錄標本展示與文化闡釋的關聯,思考自然環境下如何塑造當地人文的發展——從生態多樣性看麗水“生態立市”理念的歷史根基,理解自然與人文在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共生邏輯,為后續文化傳播研究積累素材。
圖為團隊成員了解展館前言 周雪雪 供圖
實踐思考:以專業賦能文化傳播 作為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的實踐團隊,成員們在調研中融入專業思考,觀察博物館展陳設計、講解體系,探討如何通過新媒體手段、故事化表達,突破傳統博物館傳播邊界,讓麗水文化“走出去”。團隊成員表示,將梳理調研所得,從文物故事挖掘、生態與人文關聯闡釋等角度,用文字、短視頻等形式,把麗水市博物館承載的文化基因轉化為大眾易接受的傳播內容。
從建筑感知到文物解讀,再到傳播思考,此次麗水市博物館之行,團隊成員以實地調研為基礎,深入解碼浙西南文化根脈。用腳步丈量歷史,以專業視角記錄文化,不僅為自身積累實踐經驗,更為麗水地域文化傳承與交流注入青春力量,讓浙里文化在新時代傳播中展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