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汾湖之畔,陽光熾熱,蟬鳴悠長。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共青團“手繪鄉村·青春行動”號召,6月26日至27日,江蘇科技大學商學院“筆耕青春”實踐團一行7人,奔赴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盛虹村,圍繞“手繪鄉村·青春行動”專項要求,開展“藝繪盛虹”鄉村煥新主題墻繪社會實踐。短短48小時,團隊以奮斗為筆、以大地為卷,將30余平方米的斑駁舊墻化作“絲綢水鄉”立體畫卷,讓千年綢都盛澤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角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筆耕青春隊成員拍攝的盛澤鎮風貌 丁之涵攝
精準對接需求,用腳步丈量鄉村 盛澤鎮素有“中國絲綢名鎮”之譽,盛虹村則依水而生、因綢而興,擁有“桑陌縱橫、水巷小橋”的獨特肌理。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公共空間墻面老舊、文化氛圍不足,成為村莊風貌的痛點。為解決繪畫面積問題,前期團隊與盛虹村村委會充分對接,實地勘察文化長廊、主要街道等5處點位,發放問卷60余份,訪談老黨員、村民代表20余人次,最終確定以“千年綢都·水韻盛虹”為核心主題,突出蠶桑絲綢、小橋流水、現代村居三大元素,兼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新時代鄉村精神表達。
筆耕青春隊成員拍攝的盛澤鎮小橋流水 高許麒攝
筆耕青春隊成員拍攝的盛澤鎮美麗菜園標識 常景涵攝 一筆一劃繪振興,一墻一景聚民心 6月26日上午8時,實踐團一行7人抵達盛虹村。領隊高許麒統籌指揮,安全員全程值守;繪畫主創組常景涵、丁之涵、郭熠佳帶領隊員頂著34℃高溫,采用“大色塊鋪陳+細節勾勒”速干技法,歷時8小時完成主體創作;下午4時,墻繪進入精修階段,用畫筆傳遞“藝術美化生活”理念。傍晚,村委會與村民代表驗收通過,現場響起陣陣掌聲。
筆耕青春隊成員在墻上繪畫成果 高許麒攝
筆耕青春隊成員在墻上繪畫成果 郭熠佳攝 多維傳播,小墻繪釋放大能量 實踐期間,通訊員王子璐實時記錄,通過小紅書發布3條短視頻、圖文日記,講述“綢都青年把絲綢文化搬上墻”的青春故事,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
雙向奔赴,青春與鄉土共成長 “以前這面墻有些舊了,現在畫上了新畫,孩子放學回來會順路看一眼。”盛虹村村民王阿姨高興地說。實踐團同步開展滿意度調查,97%的受訪村民表示“非常滿意”,并希望大學生常來常新。團隊成員也在汗水中錘煉了專業技能、協作能力與服務意識,深刻體悟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時代責任。
長效總結,讓墻繪成為“不走的振興隊” 28日,團隊完成經費決算與票據歸檔,高清圖集百余張,并將設計源文件、配色方案、維護建議移交村委會,確保墻繪長期煥新。“墻繪會褪色,但青春擔當不會褪色。”領隊高許麒在返程的高鐵上寫下這樣的實踐感悟。未來,商學院將持續深耕“手繪鄉村”品牌,計劃于今年10月啟動“盛虹四季”系列墻繪,以春夏秋冬為主線,打造一條“會講故事的鄉村畫廊”,讓青年創意與鄉土文化在更廣闊的舞臺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