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對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為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數字化建設,2025年6月28日至7月15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字賦能紅旅,筑夢鄉村振興”實踐隊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進行紅色文化學習。團隊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挖掘、保護和創新性傳播,為鄉村振興注入"紅色數字動能"。
起點宣誓:凝聚青春力量,致敬紅色初心 實踐隊的旅程在淮海戰役紀念館莊嚴肅穆的廣場上拉開序幕。陽光灑在紀念館那厚重而充滿歷史感的建筑上,勾勒出清晰的輪廓,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烽火歲月。在進入淮海戰役紀念館前,5名隊員們精神抖擻地排列在一起,拉起橫幅,莊嚴宣誓。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期待與專注。站在這片浸染了革命先輩鮮血的土地上,心中涌動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紅色文化的深深敬仰。隊員們挺拔的身姿,眼神中透露出的堅定與熱忱,共同構成了團隊凝聚力的生動體現。

圖為5名實踐隊成員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前合影。陳思宇攝
戰略決策:從戰壕戰術看軍事智慧 五名實踐隊成員跟隨著解說的步伐,他們來到"戰役背景"展廳,一組等比復原的戰壕工事成為團隊學習的第一個駐足點。這個精心設計的展區通過實物展示、圖文解說和多媒體互動,全方位呈現了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獨創的"土工作業逼近戰術"。
展柜中陳列著當年使用的工兵鏟、鐵鎬等工具,雖然已經銹跡斑斑,但仍能感受到當年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挖掘工事的艱辛。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手繪戰術地圖,上面清晰標注了各部隊的壕溝推進路線。通過電子沙盤的動態演示,隊員們直觀地看到這些縱橫交錯的戰壕如何一步步逼近敵軍陣地。
“這些看似簡陋的戰壕,實則是解放軍'以土克鋼'軍事智慧的完美體現。”解說員指著地圖講解道,"當時我軍火炮數量僅為敵軍的1/4,但通過這種'壕溝戰術',不僅有效規避了敵軍火力優勢,還創造了夜間突襲的有利條件。"

圖為實踐隊隊員薛雅婷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的戰壕戰術。陳思宇攝
歷史轉折:石碑鐫刻的戰爭密碼 步入展廳過渡區,一塊浮雕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該作品通過獨特的藝術設計,生動展現了革命歷史的壯闊與科技藝術的完美結合;春鹨奂o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幅浮雕不僅是對革命歷史的深情致敬,更是通過現代藝術手法,讓觀眾在視覺震撼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未來,紀念館將繼續挖掘和展示更多富有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講解員由此引申出:"這里明確提到'敵軍雖表面強大,但兵力分散、士氣低落',這種精準研判為中央軍委作出'殲敵于長江以北'的戰略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
隊員們紛紛俯身細讀,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時機選擇""戰場主動權"等關鍵詞。學生黨員王麗感慨道:"這塊浮雕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們解開了淮海戰役制勝的第一個密碼——科學的戰略決策。"

圖為實踐隊隊員劉妍拍攝展覽區域的浮雕墻。陳思宇攝
此次“三下鄉”實踐調研團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的活動,在一片莊重而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這次實地參觀學習,不僅讓成員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一次觸及靈魂的精神洗禮。這次經歷將銘記一生;氐綄W校后,要將此次參觀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鍛煉自身能力,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壯闊征程中,以實際行動告慰長眠的英魂。
。ㄍㄓ崋T程志平)